人生750字讀后感
寫讀后感需要對所讀內容進行深入理解,并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這有助于提高閱讀理解能力。這里給大家分享人生750字讀后感,方便大家寫人生750字讀后感時參考。
人生750字讀后感篇1
這本書即使只是抽空翻一頁,也會瞬間感到內心安詳。因為讀這本書的時候,你會感覺像是漂浮了起來一樣,可以從更高的視角去觀察世界。然后就會發現,我們的生存狀態,比如考試、工作、結婚……就像是一條定好的窄路一樣,讓我們活得像是一部機器。但書中啟發我們,生命并不只是一份工作和職業而已,這都是我們的外在。
生命本身是極為廣闊而深奧的,我們讀書受教育的目的是要收獲智慧,我們生存的意義在于感知自己。這本書就是讓你意識到,感知自己的內心是一輩子的過程,是急不來的。認識清楚了這一點,心也就靜下來了。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這本書是印度的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所著。被譽為比泰戈爾、紀伯倫更偉大的心靈導師。他在文中所闡述的東西讓人耳目一新。他在“我們需要怎樣的教育”一章中說道:“教育的真正的意義,就是培養人的智慧。智慧就是一種無限的包容力,允許人自由的想,沒有恐懼,沒有公式,然后你才能發現真實的,正確的事物。人一旦有了恐懼,就會失去智慧。”
作者提出了一個這樣的問題:“什么是學生?”真正的學生應該是要去學習、研究、探索、發問的,他不是在讀完碩士或者博士時候來結束學習,而是終身都在學習。做一個學生是永遠都在學習的,只要你在學習,你就沒有老師。終身學習是現在教育的理念,只要你學習,就沒與特定的老師來教導你,因為萬事萬物都是老師,風中飛舞的葉片、河水潺潺的細語、電閃雷鳴的時候、天空飛翔的小鳥、一個衣衫襤褸的可憐人、一個西裝革履的大老板、一個幾十年如一日贍養病榻上老人的媳婦、一個為了一句承諾而默默守墳了幾十年的老人等等這一切都是學習的對象。從生活中學習,從工作中學習,從高興快樂中學習,從憤怒悲哀中學習,從貪婪野心的行為中獲取經驗教訓……感悟學習要用心領會,要借鑒,要升華,要內化這就是學生。也只有這樣才是學生了。
人生750字讀后感篇2
這本書主要講了主人公高加林的幾次人生起落,回到農村土地,離開土地,最后又回來的故事。
回到土地
他出生農村,由于從小上學,精神生活十分豐富,與家中一輩子窮苦的父輩不同,并沒有受過勞動的苦。高中畢業之后在村中小學教書。可是三年后被村長的兒子“走后門”頂替,迫使他回到土地,進行體力勞動賺取工分。
離開土地
高加林的二爸常年在外當兵和家中聯系少,后突然轉業到縣里勞動局當局長,雖位高權重,但他拒絕給高加林“走后門”。其下屬瞞著他給高加林在縣城謀了職,致使高加林離開了貧窮的農村土地。
再次回歸
高加林進縣城工作后,受到了縣城高中同學黃亞萍的表白,為了追求更高的夢想,他拋棄了自己在農村的相好——善良的巧珍,與黃亞萍在城中高調的戀愛。
但黃亞萍相處三年的前男友母親抓住了高加林“走后門”的證據,高加林雖有才華,可還是被退回農村公社,其依靠黃亞萍的夢想也終成黃粱一夢。
作品背景
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鄉村和城市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具有不同經濟制度、文化特征、價值觀念等。城市工作的人具有固定工資并且享受國家的各種福利待遇。而農民不僅要按時按量向國家交納糧食,還要完成國家規定的各種稅費,參與無償勞動。
各種政策將農民強制性地限制在土地上。使農民長時間處于相對貧困的狀態。
高加林的人生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展開的,雖因長期讀書離開農村,可在高中畢業之后,農村戶口的他感到“盡管和縣城只有十來里路,但在實際生活中,他們已經是在兩個世界了”。而且,當時的國家在農村不招工不招干,沒有特殊的機遇,他是沒有可能進入城市的。
因此,當高加林拋棄一切將自己的遠大追求寄托在黃亞萍身上時,大家稱他已經是“一個豆芽菜,跟上一點土也沒有了”。
人生750字讀后感篇3
時隔多年,當人生再次步入十字路口,我又重新拿起了這本厚重的著作,試圖從中尋找一些夢想的痕跡。每個人的人生又何嘗不是一部《人生》,盡管沒有了高加林,現實生活中的90后大學生們又何嘗不是新時代的楊加林、武加林、薛加林。你以為你考上了大學,學習了經濟、檢驗、護理似乎就真的可以為祖國的衛生事業及金融行業貢獻你當初的宏偉大志,你以為這個社會就應該是尊重知識、崇尚自由、注重公平,實則既不是知識欺騙了你,也不是時代辜負了你,其實我們不得不如同高加林面對黃土地一樣,對待自己現在的生活,只有真正將自己的根在黃土地中扎穩扎牢,你才能在自己澆灌的樹頂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小說通過高加林的幾起幾落,及其與黃亞平、劉巧珍的愛情糾葛來推動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它所反映的絕不僅僅是小說主人公的人生起伏,更是對當時陜北農村現狀及變化的情景再現,是對知識分子命運的沉痛思考,是對國家未來的隱隱擔憂。
“一個男子漢,不怕跌跤,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那就變成死狗了”(德順給高加林說)。“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他千萬不能拋開現實生活。去盲目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小說中類似的論述不勝枚舉,無論是通過人物對話還是穿插于篇章之中的對理想、對青年、對人性的闡述無不字字珠璣,讀來如夢初醒、當頭一棒。無論你身處何地、心在何方,更無論你年長年青、事從何業,一本《人生》都能讓你不再感念生活的艱辛,不再模糊心中的理想,不再荒廢流逝的時光。
從現在起改變不容撼動的習慣,停止刷動抖音的手指,戒掉想要吃雞的沖動,不要再讓手機擠占你本不寬裕的時間。時間不等人,青春在流逝,活在當下,人應該對得起自己的青春,對得起曾經的十年寒窗,對得起自己曾經的初心和理想,是《人生》給了我新的人生。
人生750字讀后感篇4
《人生海海》是當代著名小說家麥家出版的新作。麥家著有長篇小說《解密》《暗算》《風聲》等。其中《暗算》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解密》被翻譯成33種語言,是世界圖書館收藏量第一中文作品,被《經濟學人》評為“20__年度全球十大小說”。麥家的小說具有奇異的想象力和獨創性,人物內心幽暗神秘,故事傳奇曲折,充滿懸念,多被改為影視作品。由他編劇的電視劇《暗算》和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電影《風聲》對諜戰類型劇發展意義重大。
麥家的這本《人生海海》講述了一個傳奇而充滿人生況味的故事。一個原本風光無限的上校,一生贏了無數場仗,最后卻敗給一個不足道的秘密。作者功力深厚,情節發展順暢,不復雜的故事又總有懸念,讓人忍不住去猜想,上校究竟藏了怎樣一個秘密?整個故事圍繞這個“秘密”展開,從“我”的視角,講述了主角上校浮浮沉沉的一生,也是“我”從少年成長到中年的半生,在守護欲與窺探欲的對抗中推進,可讀性非常強。整本書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卻能于無聲處震撼人心。離奇的故事里藏著讓人嘆息的人生況味,既有日常滋生的殘酷,也有時間帶來的仁慈。
人生海海是一句閩南語,是形容人生復雜多變又不止這意思,它的意思像大海一樣寬廣,但總的是教人好好活的意思。“人生海海,我們像海灘上的兩粒沙子一樣相遇。”好在林阿姨終究找到了瘋了的上校,余下的后半生,于林阿姨而言,既是愛,也是救贖。人生海海,苦難總會過去。那些藏在真相和現實里的深情和善良讓人感動不已,讀到上校離開的那一段,眼淚止不住的往下掉,真真是一個閃著金光的人呀……
麥家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了生活的本質后,依然熱愛生活。生活從來不完美,不完美才是生活。”
人生750字讀后感篇5
這幾天我看了一本路遙的書《人生》。我從看到這本書的第一眼,就在想人的一生會是什么樣的呢?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也許人的一生就像一道選擇題,選擇不同的答案就經歷不同的人生。也許人的一生會經歷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各種滋味。這本書的作者是路遙,原名王衛國。(1949—1992),1973年進延安大學讀中文系,而且這本書還是一個電影,還對馬云有很大的影響,所以這本書讓我更加怦然心動。
主人公高加林沒考上大學,用自己的努力當上民辦教師,但他村的“大能人”高明樓開后門讓兒子當上了教師,把高加林職業頂替了。高加林回到故鄉,他現在只有一條路——當農民。過了幾天才從殘酷的現實中走了出來,他第一天干活就把手磨出了水泡,他不管三七二十一照樣干他的活,他覺得要先苦后甜,只要把最累最苦的活干完,以后什么苦也不怕。
后來馬戰勝幫助高加林找到了一個記者的工作,要去鄉下一個村子里,因為是夜晚,還發了大洪水,高加林不管路上有多么艱難困苦,都會克服種種困難快速前進,腳破了一直在流血,也沒有感到一點點疼痛,如果是我的話,我不會那么任勞任怨的種地,也做不到在夜里進行調查工作,在學習中遇到難題,就會放棄,還會各種埋怨,在以后的學習中我要學習高加林永不退縮的精神,積極樂觀的心態。
高中生高加林回到家鄉離開故鄉,他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互相糾纏,催人下淚,十分感人。
人生道路雖長,但往往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時,人生的道路曲折蜿蜒,有失敗,有成功,有挫折,有無奈……如果走錯一步,有可能會影響人的一生。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制定我自己的人生規劃,不管路有多么艱難困苦,我們都要勇敢的面對,勇往直前。
人生750字讀后感篇6
人生如云,歷經漂泊不定的旅行,終成甘露滋潤世間萬物。
人生,總會有許多無奈、希望、失望、憧憬、彷徨,苦過了,才知道甜蜜;痛過了,才懂得堅強;傻過了,才會成長。生命中,總有一些令人唏噓的空白,有些人,讓你牽掛,卻不能相守;有些東西,讓你羨慕,卻不能擁有;有些錯過,讓你留戀,卻終生遺憾。
年輕的民辦教師高加林在那年的農歷六月初十被三星頂替,沒有了工作的他也將不得不像父親一樣開始自己的農民生活。沒過多久又遇到劉巧珍,他愛上了巧珍,巧珍也愛他,同時也知道馬栓愛著巧珍。本以為生活就以此定型。漫長的農村生活就像漫長的夜,美麗的憧憬和幻想,常使他短暫的忘記了疲勞和不愉快。之后高加林靠馬占勝的幫助成為國家正式工人;雖然說再次來到縣城工作但依舊認真而出色的完成上級給的任務。同時又遇到已有男朋友的黃亞萍,于是又愛上黃亞萍和巧珍分手。可生活事事不如人意,黃亞萍男朋友克南的媽媽知道后大火,并查出高加林的工作走“后門”得來的,于是讓高加林失去了工作。最后巧珍也與她不愛的馬栓結了婚,黃亞萍與父母去了南京工作;他再次回到了農村。
讀了《人生》這本書,我深有感觸,我敬佩高加林對生活的堅毅,敬佩他那堅持不懈敢愛敢恨的精神。讀懂了人生就像浪潮時漲時落,無法預知的道理。
在成功的道路上,激情是需要的,志向是可貴的,但更重要的是那毫無情趣的近乎平常的堅守的毅力和勇氣,不管前方有多少險灘暗礁荊棘,你只要任由風雨過,守得云開見月明。
生活中會發生什么,我們無法選擇,但至少我們可以選擇怎樣面對。
征服困難,就是榮耀。困難是一塊頑石,對于弱者它就是絆腳石,對于強者它是塊墊腳石。
人生750字讀后感篇7
無意間看到《人生海海》這本書,開了頭就停不下來,一定要一口氣看完。剛開始看的時候,我還有點疑惑,這本小說怎么語言這么優美,比如描繪村莊或者人物外號等。于是我被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折服。而這本書的視角也很吸引我,故事以一個十幾歲的小孩子的視角來寫,并且是以一個個“往事”串聯起來。主人翁是蔣正南,全書只提過一次他的名字,而最多的稱呼是“太監”、“上校”、“金一刀”、“小爹”。他是全村最奇怪的人,人們背地里取笑他,然而家家戶戶有什么事都找他商量。他養兩只貓,像養兒子一般,為了貓甚至可以放棄大好機會。他有一個皮包,里面有金子打的十幾件手術器具。他入了國民黨,也當過共產黨特務,還參加過__。他忠貞為國卻多次入獄受苦。他被愛他的女人害的丟了前途。他有一個好兄弟卻被兄弟的父親害的入獄。他被小瞎子看到了他的秘密于是斷了小瞎子手筋和舌頭。他最后瘋了和愛他的女人結婚了。他像個孩子一樣的活到了接近一百歲......
故事很精彩,看到精彩處,實在想拍案叫絕。雌老虎、老保長、、老巫頭、小瞎子……這些人活生活現,故事蕩氣回腸。
作者刻畫的主人翁是那么的有血有肉,讓人心生敬佩。首先,他從小就很厲害,比如學木匠,很快就學會了。還有打仗受傷在醫院看醫生救治病人,自學了醫術。比如救了門耶穌和老首長等等人……他當特務深入敵人內部,忠貞為國等等。這樣一個人真的像金子閃閃發光。
閱讀真是一件開心的事情,哪怕有幾處甚至讓我看的落下眼淚,但是卻給我一些啟發。文中有一處我印象很深刻。老巫頭說:“為什么驚蟄不能動土?因為驚蟄是蛇蟲百豸蘇醒的節氣,地里土里都窠著各種幼蟲胎卵,嬌氣得很,動了土就要了它們的命了。哪怕害蟲也是性命,要讓它們投胎活一世,不能叫它們投不了胎,死在胎盤里,這是做人的起碼。”這本書用蔣正南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這是一本值得回看的書。
人生750字讀后感篇8
誠善良的巧珍,堅毅勇敢的高加林,高傲美麗的黃亞萍,熱愛生活的的德順老漢,八面玲瓏的高明樓……構成了農村與城市的生動畫卷。
我最愛巧珍,愛她的質樸善良,雖然她沒有讀過書,但她有著自己的追求,她不喜歡權貴,偏偏愛上了一個普通的民辦教師高加林。當高加林被辭退時,她的安慰,她鼓起勇氣的表白,讓高加林重燃對生活的期望;當高加林讓她刷牙學習文化人的氣質時,她拋棄所謂的偏見,蹲在河畔下刷著牙,豁出了臉;當高加林提出分手時,她對高加林的行為給予體貼和理解。她愛高加林,但她不會失掉自己的尊嚴。她執著愛情,但她也是自卑軟弱的,她認為自己沒有資格與那個學識淵博的城市女孩黃亞萍爭一爭。
而文章的主人公高加林,他對未來有著無限的憧憬,他向往城市,但他并不認為鄉下人就該低人一等。書中的高加林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沒有可歌可泣的愛情。每一次的波折,每一次的抉擇不過是一個平凡人述說著平凡事。‘‘他雖然從來也沒鄙視過任何一個農民,但他從來都沒有當農民的精神準備。正高度概括他的一生,也是他做出無數抉擇的源頭所在。
人活一世,不能處處叫人滿意,但時刻懷著謙虛與熱情,便會得到很多。
正如路遙所說:‘‘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他千萬不能拋開現實生活,去盲目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
我們應該真正看清生活中無數不合理的東西,不能帶給自己和他人無窮的悔意。生活固然會讓我們迷失自己,但每條路的走向,是自己的抉擇。
我們的人生都像是高加林和巧珍,平平淡淡,普普通通。但我們人生中每一個抉擇都極為重要,正如學習,高考,選擇大學……我們要堅定當下,仔細做好每一個選擇,懂得寬容和理解自己,繼續努力,不忘初心,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