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1000字百年孤獨
讀后感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體,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簡單來說就是看完書后的感觸。讀后感1000字百年孤獨怎么寫才規范?下面給大家分享讀后感1000字百年孤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后感1000字百年孤獨篇1
前幾天讀完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向打算寫篇讀后感,苦于無從下筆。一方面是對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亂以至于理不出頭緒。
一向深刻贊同王菲的《我也不想這樣》中的反正最終每個人都孤獨,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戀還是相愛,到最終會發現不管是需求還是被需求,心靈永遠都要有自我的空間。所以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難免孤獨。你我都是一條直線,有人與我永遠很近但永遠不能相交;而相交后的兩條線必然愈行愈遠。
對我而言,單從讀《百年孤獨》的直觀感覺來說,是十分的微妙且有意思的。與以往容易入書入戲的我不一樣,百年孤獨里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之間隔了一層下雨中的玻璃墻。每當我似乎身臨其境的時候,總有一層新雨將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許是因為作者總以戲謔的口吻描述類似神話的種.種場景,也許是因為書中人物狂野的孤獨離世俗的自我太過遙遠。
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到最終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征的奧雷良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良諾上將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蘇拉老媽媽,從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絲到喜歡熱鬧以至于娶了兩個老婆的雙胞胎之一。
這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逐漸的,有人在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梅梅;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雷貝卡;有人清醒的明白自我的孤獨,可卻無能為力,比如阿蘭瑪塔;有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比如烏蘇拉,比如俏姑娘雷梅苔絲;還有人在生命的最終幡然悔悟,可惜為時已晚,比如我的上將奧雷良諾。
一部繁雜龐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脈絡清晰的地方興衰史。在時間的洪流中,個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顯得那樣無力。羸弱嬌小的被奪去生命,孤獨執著著的留下悲傷的痕跡。無端去世的雷梅苔絲的蘿莉像被作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終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貝卡執著的不肯死去。經歷奪走3人生命騷亂的阿卡迪奧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們都是人群的異子,孤獨的極端。
對于我,則早已習慣了與孤獨為伴,未必開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理解它,擁擠的人群里讓它保護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讓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陽光,周日的午時讓它陪你曬曬太陽,曬曬俱疲的身體與心靈。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數人一樣,周期性的抑郁,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能夠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別人眼中。奧雷良諾上將死去的時候,我心中一陣痛楚,就是這么想的。
我相信,這本書能給我的,遠遠不止于此。
讀后感1000字百年孤獨篇2
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復存在。
推開《百年孤獨》,來自拉美的悶熱空氣與喧鬧怪誕便鋪天蓋地地席卷而來,夾雜著布恩地亞的百年孤獨,于案上獨成一個世界。
一開始,便是奧雷良諾上校面對行刑隊時想起了那個遙遠且清晰的下午。一個家族忍受百年孤獨的苦難就此開始。
馬爾可斯老爺子似乎很喜歡插敘,于是在行刑隊之后,是馬孔多的創建伊始。何塞被吉普賽人從外界帶來的各種新鮮事物迷得神魂顛倒,馬爾蘇拉則盡力使丈夫回歸生活,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沒有誰是勝者,除了孤獨。之后是上校、小何塞、阿瑪蘭塔……命運的齒輪就此轉動,預言開始一一應驗。
上校接二連三地發動戰爭,直到最后上校發現自己不知道為何戰斗。阿瑪蘭塔拒絕了可憐的意大利人,又拒絕了忠實可靠的戰士,最后坦然地迎接死亡。布恩地亞家族的人一直在孤獨中垂死掙扎,可就像馬爾蘇拉說的,“這家人全是瘋子”,布雷地亞不會愛,不會被愛,他們在自己的周圍筑起冷漠的高墻,任墻外春風和煦,鮮花繽紛,自巋然不動。
上校最后明白了,于是他不停地打造小金魚,為的不過是“與老年生活簽個體面的協議”,以專心致志來排遣永恒的孤獨。而不停織著裹尸布的阿瑪蘭塔,也只是另一個上校罷了。在孤獨面前,布恩地亞一敗涂地。
還有后人,那些奧雷良諾、何塞,相同的名字早已注定他們命運的歸途,無人的預言在灰塵里默默嘆息。
整個故事似乎很悲觀,布恩地亞家族漸漸分崩離析,原本生氣勃勃的馬孔多也逐漸腐,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又似乎是現代文明的傳入。那么,文明究竟是好是壞?誰也無法定念經,但不可否認,香蕉公司,和那些外人的到來,摧毀了布恩地亞和馬孔多。在這一點上,馬孔多就是南美的縮影,一開始懵懵懂懂,卻生氣勃勃,后來,文明入侵,帶來了大規模戰爭和生離死別,然后,又在外在勢力的欺壓下不得翻身。那結局呢?是對未來的預言還是期望?但愿是期望。
無論如何,一切都在繼續,香蕉公司在運行,昔日馬可多的居民逐漸被排擠在外,墳墓中的人在增多,流淌著布恩地亞家族血液的私生子在不帶出生,馬爾蘇拉在黑暗中淌過時光的河流,吉普賽人的房間逐漸腐蝕,家族的最后一人被螞蟻吞噬,馬孔多在颶風中消失不見,一切的一切,最終都成了圓,一切都回到了原點,一切都還在繼續。布恩地亞的孤獨仍在,新的馬孔多還在重建,一切似乎都在向前奔跑,其實也不過是莫比烏斯環中的螞蟻,前進并重復著。于是,命運成了宿命,孤獨成了永恒。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也沒有人是一種孤島。
讀后感1000字百年孤獨篇3
孤獨是個頑疾,當死亡成為我們路之終點的時候,孤獨也就隨之而來,這世間有多少吵鬧,就會有多少孤獨。無疑,孤獨本身就是一道枯澀而不可理解的背影,但馬爾克斯的筆卻是含笑的。他沒有徒勞地去化解苦難,而是裹了一層糖衣在外面,那幾欲和神話接壤的想象力,讓每個冰冷的字都長了一雙翅膀,也曾讓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有一種飛的沖動。
我永遠記得中考考完的那個夏天,每天下午,坐在屋頂上,低頭,一頁一頁地欲罷不能地讀。七代人每一個名字,迷宮般的血統都能以一張譜系表來區分。我一直驚異于作者想象力的無邊無際,后來,看到一段話,說是每一個作者都只能描摹自己或者周圍人的生活。我就在想,哥倫比亞,那個遙遠的國度,究竟發生過什么,發生著什么。會不會有人,擁有像奧雷良諾上校一樣的孤獨神情?在大雨后,那輪新鮮的、磚末一樣的紅日,真的在大地上升起過么?
真正的愛與了解,真的存在么?奧雷良諾上校在心底拼命搜尋,卻找不到與母親之間真正的情感紐帶,終于還是在孤獨的硬殼中高傲的死去。他至死都披著毛毯,難以解脫的孤獨和沒有前途的高傲。高傲激起怒氣,怒氣讓他去反抗,只是最終,他也沒有學會,怎樣去表達愛。
喜歡雷蓓卡,這個被烏蘇拉稱為家族中的一個具有堅強意志的女人,在婚事被一再耽擱后,終于拋棄了虛榮,選擇了踏實自在的生活,選擇了自己的欲望所指的生活。花邊和玩具,只是愛情的幻想而已。少女時代的愛情,都是可以為心愛的人退化吃土的。皮埃特羅·克雷斯庇在地球的另一端,精美的漆皮靴踩在潮濕的石徑上,每一步都踩在愛人的心上。一個悲劇,這個怯懦的男人的兩次愛情,最后只能以死結束。
阿瑪蘭塔,家族歷的最溫柔最深沉的女人,卻沒有勇氣去承受自己和另外任何人的命運;沒有勇氣去嘗試接受愛的羞恥和絕望。一直在想,為什么她不能接受克里奈多。馬爾克斯上校?為什么她明明愛著,卻不能邁出那一步?直到后來的后來,才了解愛情的羞恥與絕望。才明白,原來那種不明所以的恐懼和怯懦真的存在。終于明白,她寧愿孤獨終老,也不愿意伸出手去采摘的是什么。
馬貢多那與大地渾然一體的原始、未經開化的純粹,仿佛讓我看到了最初傍河而居的人類部落。那個時候他們是團結的,是大膽的,是赤誠的,也是智慧的。而后的故事就可以簡單歸結為外族和殖民者的入侵。馬貢多的居民一步步由“愚昧”走向“文明”的長征中,歷經了一次次沖擊,精神的物質的,在蛻變為文明人之前,馬貢多連同它的居民在颶風中消失了,如同從未存在過一般。
在錯亂的時空中,在亦真亦幻的馬貢多,沒有一樣至真至貴的東西沿著慢慢難休的循環到達了孤獨的背面。
就像馬爾克斯自己說的那樣“人的內心苦楚無法言說,人的很多舉措無可奈何,百年一參透,百年一孤寂。”
讀后感1000字百年孤獨篇4
我常常自矜自己喜歡讀書,愛好書籍,卻又常常在讀書時極為偏好,興起試讀名著,卻又為那其中的晦澀難懂而撤退。事實上,于我而言,《百年孤獨》正是如此。
讀過一遍,心頭復雜感情簡直無法形容,最多的想法是:天哪,這寫的到底是什么東西?什么奧雷里亞諾,烏爾蘇拉,阿爾卡蒂奧,本就對各種又長又拗口的外文名敬而遠之的我,更是讀起來費力的將人物與身份對上。最要命的是,父親跟兒子常常會起同樣的名字,讓我毫無頭緒,一遍讀下來,腦子里好像有漿糊,真是一點感想也沒有了。
它看起來那樣荒誕,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良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后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復的發生著。
《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馬貢多文明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貢多的繁榮。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說:“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我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我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為馬貢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辟出一條道路,把馬貢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接起來。可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他的拉丁語,在家人心中只是瘋言亂語,幾十年后他才在那棵樹上死去。
之后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后、保守直至沒落。就像奧雷里亞諾,不斷的戰爭,他甚至已經忘記了當初的目的,而是在殺戮,血腥中度過。他的結局停留在小金魚中。
孤獨是感受,孤獨又無法感受。當奧雷良諾參透了墨爾基阿德斯的羊皮卷的奧秘,一陣颶風將馬貢多抹去,從世人的記憶中根除,“因為注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書中如是說。
讀后感1000字百年孤獨篇5
當一切趨于入定后,你往往只能品嘗到孤獨。——題記
這是一部以一個家族的興衰為線索來表現當時作者所處的拉丁美洲的一種縮影。拉丁美洲的百年歷程就如同書中一般,不斷重復著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
“多年以后,面對行刑隊,奧雷利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下午。”就是這樣一段短小而深刻的句子帶著我們領略到魔幻現實主義世界的未來,過去和現在的三個時間層面,龐雜紛擾,眼花繚亂。
百年孤獨的那種魔幻主義色彩從人物的名字中你就能體會的到。整個家族七代人,不斷的重復著那幾個名字,就如同家族宿命一樣:“第一個人會被捆在樹上,最后一個會被螞蟻吃掉。”在不斷的重復中步入滅亡。
一直深刻贊同王菲的《我也不想這樣》中的反正最后每個人都孤獨,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戀還是相愛,到最后會發現不管是需求還是被需求,心靈永遠都要有自己的空間。所以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難免孤獨。你我都是一條直線,有人與我永遠很近但永遠不能相交,而相交的兩條線必然愈行愈遠。
其實就如同書名一般,全書所帶給我們的就是一種滿目蒼涼的孤獨感,孤獨首先集中在人物身上。就好比麗貝卡獨自一人老死于家中,被站爭迷失本性變得麻木的上校結局。還有阿瑪蘭坦的結局,她一直費盡心機想得到皮埃特諾的喜愛,到手了卻又死活不要,讓其落了個自殺的下場。后來又有了赫利索多上校,兩人情到深處又斷然拒絕其求婚,終使自己在孤獨和悲傷中度過。她大概是因為失手殺死了梅蕾黛絲而產生的愧疚感,讓她自己無法釋懷,也不允許自己得到幸福吧!書中的人物多是這樣壓抑,在徘徊中走向了孤獨。
老實說讀完這本書的感覺挺壓抑的。我們每天都生活在一個日新月異的世界里,科技發達,文明進步,我們馬不停蹄的向前奔跑。正如從第一批吉普賽人帶著各種新奇物品踏入馬孔多這座小鎮一樣,再到后來的什么火車,香蕉公司。進步看似給馬孔多的居民帶來了便利和新鮮感,然而新鮮感過后帶來的又是一片孤獨。有人說孤單是一群人的狂歡,狂歡是一個人的孤單。正是因為孤單才使得一些不甘寂寞的人走到一起,真正孤單的人也有著自己的狂歡吧!
然而真正的孤獨,不是寂寞、無助等淺顯的意義,而是停留在人內心的冷淡。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成長、相愛還是成功失敗,總會時不時的提醒我們它的存在。孤獨的存在提醒我們要珍惜眼前,督促我們體驗人生,讓我們在成功的時候可以清醒,在失敗的時候淡然一笑。
抬頭仰望星空吧,去審視自己。有時候我多么希望所有人的孤獨都能消失,我們要的不是一個熱鬧的表象,而是一個真實的自我。
讀后感1000字百年孤獨篇6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使他成為拉丁美洲的驕傲。也讓他獲得了世界級的聲望。《霍亂時期的愛情》使他得到了198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在他沉著冷靜地講著一些令人毛骨悚然或者幽默荒謬的故事的時候,他的背后也有一個人,一個如他筆下所寫的那個魔幻現實主義世界中,堅定地站穩現實主義大地的烏蘇拉,她永遠不會像她瘋狂的丈夫奧雷良諾?布恩地亞那樣想:“咱們很快就會有足夠的金子,用來鋪家里的地都有余啦。”——對烏蘇拉來說,地就是土地,不是金子鋪成的。正是這個樸素的理念支撐著魔幻現實主義世界的天空。馬爾克斯的妻子也是這樣一個女人,可以說,是她,為馬爾克斯魔幻現實主義之筆注入了墨。正如作者所說:沒有梅塞德斯,我永遠也寫不成這本書。
梅塞德斯是馬爾克斯的妻子。
那可能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馬爾克斯帶著一家人準備去旅行,就在旅行的路上,他突然恍然大悟,他應該像他的外祖母講故事那樣寫一本書,寫一部拉丁美洲百年孤獨的歷史,跟著他這個想法而來的就是《百年孤獨》著名的開頭:多年之后,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然后,他們放棄旅行,一家人的車停在馬爾克斯寫字臺上。
馬爾克斯為了寫《百年孤獨》,把幾個月前買的一輛小車抵押了出去,把錢如數交給了妻子梅塞德斯,心里想著還夠六個多月的——他認為他六個月時間能寫完這本書。結果,馬爾克斯用了一年半時間才寫完這本書。錢用完了,梅塞德斯一聲沒吭。馬爾克斯不知道妻子是怎么讓肉店老板賒給她肉、面包師賒給她面包、房東答應她晚交九個月房租的——梅塞德斯瞞著丈夫把所有事情都承擔下來了,每隔一段時間還給丈夫送來500張稿紙。——少了什么也不能少這500張稿紙。
梅塞德斯當然沒有親筆寫《百年孤獨》,但她和丈夫一起經歷了寫作的過程,馬爾克斯寫完讓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死掉的那章,渾身哆哆嗦嗦地走上三樓,梅塞德斯正在那兒。她一看作家的臉色就明白發生了什么事情。
“上校死了”她說。
馬爾克斯一頭倒在床上,整整哭了兩個鐘頭。
也是她親自到郵局去把這篇她沒看過的《百年孤獨》手稿寄出去的——她拒絕看手稿,我懷疑她多少也有些膽怯。她邊走邊想:要是到頭來這部小說被認為很糟糕可怎么辦?那時候,她腦子的庫房里是否堆滿了欠下的面包肉和稿紙?
正如人們評價《百年孤獨》中那些拉丁美洲的婦女們一樣:婦女們不僅保證了這個家庭的不斷香火,還保證了這部長篇小說的連貫性。面對《百年孤獨》,梅塞德斯也應該得到這句話。
讀后感1000字百年孤獨篇7
《百年孤獨》讀后感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使他成為拉丁美洲的驕傲。也讓他獲得了的聲望。《霍亂時期的愛情》使他得到了198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在他沉著冷靜地講著一些令人毛骨悚然或者幽默荒謬的故事的時候,他的背后也有一個人,一個如他筆下所寫的那個魔幻現實主義世界中,堅定地站穩現實主義大地的烏蘇拉,她永遠不會像她瘋狂的丈夫奧雷良諾?布恩地亞那樣想:“咱們很快就會有足夠的金子,用來鋪家里的地都有余啦。”——對烏蘇拉來說,地就是土地,不是金子鋪成的。正是這個樸素的理念支撐著魔幻現實主義世界的天空。馬爾克斯的妻子也是這樣一個女人,可以說,是她,為馬爾克斯魔幻現實主義之筆注入了墨。正如作者所說:沒有梅塞德斯,我永遠也寫不成這本書。
梅塞德斯是馬爾克斯的妻子。
那可能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馬爾克斯帶著一家人準備去旅行,就在旅行的路上,他突然恍然大悟,他應該像他的外祖母講故事那樣寫一本書,寫一部拉丁美洲百年孤獨的歷史,跟著他這個想法而來的就是《百年孤獨》的開頭:多年之后,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然后,他們放棄旅行,一家人的車停在馬爾克斯寫字臺上。
馬爾克斯為了寫《百年孤獨》,把幾個月前買的一輛小車抵押了出去,把錢如數交給了妻子梅塞德斯,心里想著還夠六個多月的——他認為他六個月時間能寫完這本書。結果,馬爾克斯用了一年半時間才寫完這本書。錢用完了,梅塞德斯一聲沒吭。馬爾克斯不知道妻子是怎么讓肉店老板賒給她肉、面包師賒給她面包、房東答應她晚交九個月房租的——梅塞德斯瞞著丈夫把所有事情都承擔下來了,每隔一段時間還給丈夫送來500張稿紙。——少了什么也不能少這500張稿紙。
梅塞德斯當然沒有親筆寫《百年孤獨》,但她和丈夫一起經歷了寫作的過程,馬爾克斯寫完讓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死掉的那章,渾身哆哆嗦嗦地走上三樓,梅塞德斯正在那兒。她一看作家的臉色就明白發生了什么事情。
“上校死了”她說。
馬爾克斯一頭倒在床上,整整哭了兩個鐘頭。
也是她親自到郵局去把這篇她沒看過的《百年孤獨》手稿寄出去的——她拒絕看手稿,我懷疑她多少也有些膽怯。她邊走邊想:要是到頭來這部小說被認為很糟糕可怎么辦?那時候,她腦子的庫房里是否堆滿了欠下的面包肉和稿紙?
正如人們評價《百年孤獨》中那些拉丁美洲的婦女們一樣:婦女們不僅保證了這個家庭的不斷香火,還保證了這部長篇小說的連貫性。面對《百年孤獨》,梅塞德斯也應該得到這句話。
讀后感1000字百年孤獨篇8
在讀《百年孤獨》之前,外國文學對于我來說是不完整的。相較于之前讀過的歐洲文學和蘇聯文學,以《百年孤獨》為代表的拉美文學姍姍來遲,但它不同于之前任何一種文學,《百年孤獨》也不同于之前任何一本書,它是那樣震撼人心,那樣不可思議,以至于不同人發出同樣的感嘆:原來小說還可以這樣寫。
在只讀完一遍這本書后就寫讀后筆記,說實話我有點無從下筆,因為我沒怎么看懂,但他帶給我和其他人差不多的沖擊:他怎么想到這么寫!我用驚奇的眼睛看這本書,看完用新的眼睛看世界。有人說《百年孤獨》的開篇就開創了小說史上的新篇章,“許多年后,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短短的一句話,將未來、現在、過去三個不同的時空狀態牢牢地綁在一起,不同于常規小說的線性敘事,它由線到面,是一種圓形敘事。讀書過程顯得特別艱難,先不說別的,就說人名,書中出現多個重復的人名,讓人困惑。不過后來想來,這不正是作者對百年孤獨的傾力表達嗎?他就是在寫這個小鎮仿佛是沒有什么變化的,但在整個歲月變遷中大家變得支離破碎,這個家族的孤獨一直在延續,這幾代人一直在重蹈覆轍,陷入惡性循環,經受著這個家族的百年孤獨。我想,沒有這些重復的名字,作者寫作的目的就喪失了一半。
幾年后,面對《百年孤獨》,林濤準會回想起初中語文老師和他們談及《百年孤獨》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確實,只記得當時老師向窗戶眺望著說,他感到環境很惡劣、心情很復雜,臉上露出和萬千讀者相似的困惑。一部小說敘述了布恩迪亞家族七個世代的沉浮,寫了一個家族百年的孤獨,有著華麗詳盡的描寫,大量的人物以及錯綜復雜的故事情節,讓人深陷其中。在本書中,超自然現象或者能力,被作者以平淡的口吻描述,在虛擬小鎮馬孔多中發生的超自然事件與在現實中的哥倫比亞發生的事件相互交織,這就是魔幻現實主義吧。
拉丁美洲落后土壤上這些落后人們的精神根源在哪?就是孤獨。孤獨是一種什么方式呢?是一種不合理地處理自己和外部世界關系的方式,就是當你無法接受或憎惡的時候你選擇逃避,但這改變不了現實,就是當你對它回避的時候,你并不能躲開它,丑陋會在侵蝕別人之后侵蝕到你,所以馬爾克斯認為孤獨是一種不合理的處事方式,他是在以批判孤獨的方式鼓勵大家積極入世,改造我們這個世界,不光在物質上,更主要在精神上,我們應該拒絕孤獨,排斥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