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夢的高考作文素材
基本內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我們稱之為“中國夢”,基本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奮斗目標:我們的奮斗目標是,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夢想,是一種意識里的追求,是人們尚未實現而又迫切渴望的未來,并由此催生趨向這個目標的強大奮斗動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每個國家和民族也有自己的夢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我們的中國夢、民族夢。它既包含著“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宏大愿景,也包含著“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的個體期待。
中國夢是一個長長的夢,不是三年五年,也不是十年八年,而是一個承前啟后的夢,一個前赴后繼的夢。有“七十二健兒酣戰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國子愁看秋雨濕黃花”的悲壯,有“唯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豪邁,還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的信念和為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奮斗的承諾。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中國夢關聯過去,指向未來。
中國夢是實實在在的夢,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夢。1910年,國人只能在小說中幻想中國舉辦萬國博覽會的景象。2010年,世界博覽會在上海成為現實,且盛況遠超書中描述。還有奧運夢、飛天夢、潛海夢、航母夢,這些前人想都不敢想的夢,如今都已成真。改革開放之初,美國《時代》周刊曾稱鄧小平為“中國的夢想家”,如今,我們以30多年快速發展的偉大成就,向世人展示了一個夢想成真的中國。中國夢扎根于現實的土壤,是實實在在奮斗的結果。
中國夢歸根到底是我們每一個公民的夢想,所以關于中國夢的暢想應該落實到每一個公民身上,只有全國公民團結起來偉大的中國夢才會高度實現。
學習啦小編推薦相關閱讀:
◆政府要助“夢”。兩會結束后,“中國夢”成為熱詞。中國青年報的調查顯示,政府能為實現“中國夢”做什么?52.3%的人希望政府繼續縮小收入差距,50.2%的人希望建立反腐倡廉長效機制,44.7%的人期待解決看病難看病貴。
◆“夢”的解釋。“國運來了,擋也擋不住。奧運夢、飛天夢、航母夢、諾貝爾夢,GDP趕英超法,一一兌現。”這是 “漢語盤點2012”評選活動官網上對“夢”的一番解釋,“夢”也因此光榮地獲得了“中國年度漢字”的稱號,帶著揚眉吐氣的意味。
◆讓窮人和富人共有一個中國夢。人民的范圍很寬廣,但是歸結到一起,就分為窮人和富人。真正的中國夢,就是生活在中國國土上的窮人和富人,共同擁有著一個一模一樣的中國夢。不因為你是窮人,你的中國夢就襤褸不堪,也不因為你是富人,你的中國夢就富麗堂皇。因此,中國夢就需要富人生活的尊貴一些,窮人生活的尊嚴一些。富人不能因為自己的尊貴而忽視了窮人的尊嚴,窮人也不能因為自己的尊嚴而夢想著打土豪分田地瓜分了富人的尊貴。無論誰忽視了誰,或是誰拋棄了誰,中國夢都不能圓滿。
中國夢,其實應該是一個公平的夢,是一個公正的夢,是一個起跑線應該一致的夢。要達到這樣的中國夢,窮人需要努力,富人需要的努力可能要超過窮人,因為中國的富人中間沒有幾個比爾蓋茨,愿意成立一個真正的為窮人服務的基金會。當然要實現這樣的中國夢,中國政府也要有一雙公平的手,來撫摸每一個中國人的夢想。在遙遠的鄉村,甚至在貧窮的鄉村;在城市的貧困社區,在城市的弱勢群體,每一個人的中國夢都燦爛的時候,我們才能說真正的實現了中國夢。因為中國夢是中國人民的夢,千萬一個不能少啊。
◆要做“好夢。“一個值得成為民情或民族精神的夢,必須有正義的價值。并不是有夢就一定是好夢,沒有正義價值的夢可能是壞夢,甚至是噩夢,希特勒的德國夢、斯大林的蘇聯夢、波爾布特的紅色高棉夢,都不是沒有夢,也不是沒有大批盲目跟著做夢的群氓,但結果都成了噩夢。為了避免歷史噩夢的重演,中國需要的是一個與過去的噩夢有所切割并根本不同的夢。
◆夢是愿望的達成。弗洛伊德釋夢時說:“夢是愿望的達成。”“中國夢”是億萬中國人共同的夢,更是中國現實社會中愿望的反應。但實際上卻是“中國夢”在越變越大,越來越多,而個人的夢卻在漸漸消失,年輕人對于自己的夢想目標變得模糊;GDP趕英超法的夢想實現了,但每個人的生活水平與幸福感卻沒有顯著提升,貧富差距也越拉越大;“航母夢”實現了,但海洋實力仍然有待提高,“釣魚島事件”觸發了國人的愛國熱情,“黃巖島事件”顯示了保衛國土的決心,也使我們看到在國際大形勢下所面對的各種外部風險;“諾貝爾夢”實現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心結就真正打開了嗎?中國當代文學到底在現代社會缺失了什么,又應走向何方?
回歸真實,才是夢真正實現的途徑,而不是沉浸在越來越多夢的編造里。我們必須用誠實、穩重的心態去直面夢后面的真實處境,少一些空想與急躁。畢竟,中國已經過了做夢的年紀!
◆ “中國夢”與“美國夢”。 “美國夢”最早由歷史學家亞當斯提出。他寫道:“那個將千百萬人從別的國家吸引到我們國家來的美國夢,并不僅僅是由于物質的豐富(盡管這也非常重要),而是要遠遠超過這個。這是一個讓每個人都能充分得到發展的夢,這個夢要摧毀的是那些在老舊世界中豎起的壁壘,……要顛覆的是那些只是為某些階級自私利益服務的社會秩序。”
并非每一個到美國來尋夢和圓夢的人都能成功地如愿以償,但美國夢卻一直還是一種有力的召喚力量。那是因為美國夢代表的是一種關于社會秩序的公正理想:在這片土地上,每個人的生活都可以變得更好,更富足,每個人都能以他的努力和成就找到自己的機會。
◆我們“夢”過:有觀點認為:中國的官方政治話語向來并不缺少關于“夢想”的宏大話語,只不過這一次是用夢來說夢而已,難免只是一種干部必說,學生必修,老百姓未必相信的新政治理論招牌。在這之前有“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都是“政治理論建樹”,都沒有能夠像“美國夢”在美國人那里一樣,在中國人的“民情”或者“國民精神”上留下什么痕跡。
◆“中國夢”的內涵與動力:“中國夢”的本質內涵被界定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主要動力有三大來源:第一,追求經濟騰飛,生活改善,物質進步,環境提升;第二,追求公平正義,民主法制,公民成長,文化繁榮,教育進步,科技創新;第三,追求富國強兵,民族尊嚴,主權完整,國家統一,世界和平。這些抽象的完美社會原則,從第一代領導人開始,每一任新領袖都有過大同小異的宣示,而每一次新的宣示實際上都在承認上一次宣示的落空。
◆理性“追夢”:在美國的中學和大學里,美國夢是文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教學的一個常見主題,老師們也一定會向學生指出,讓每個人都實現美國夢的現實條件目前在美國實際上還不存在,而改善這些條件本身就是必須通過民眾努力爭取才能逐步實現的美國夢。這種教育恐怕也正是中國學校在提倡“中國夢”時非常需要的。
◆兩岸共圓“中華夢”:臺灣導演李安憑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勇奪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此前大陸作家莫言一舉拿下諾貝爾文學獎,這無疑給中華文化再添異彩,同時也再次奠定了中華文化在世界中不朽的地位。臺灣《旺報》今日刊載社評表示,不論是李安、還是莫言,他們能夠受到西方社會的肯定,一方面是個人努力的結果,二方面也代表著中華文化的軟實力正在向世界擴散。李安莫言已明確指出,兩岸正在共圓“中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