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即是國國即是家高三話題作文
家即是國國即是家高三話題作文篇1
國家,“國“和“家”是不可分割的,有國才有家。
每個人眼中的愛國情懷都不同,而我認為,愛國,就是對祖國的一種永恒的思念。而不管你走得多遠,祖國永遠等著你,她永遠是你堅強的后盾,也永遠是你的家。你也永遠都會思念她。
我有很多親戚都已經移居海外許多年了,他們都過著優越的生活,卻依然思念自己的親人、家鄉、祖國。像我得大伯,每一次回北京的時候都會去回憶那些“老北京味兒”的東西,回憶那些童年的快樂時光。因為即使走得再遠,離開得再久,祖國也是你認識世界的第一個地方,就是你小時候的“世界”。即使改了國籍,內心的一部分也永遠屬于祖國,也會為她的發展感到快樂。
“只有嘗過想家的滋味”你才算真正擁有了一個家。
我也去過國外,我也想過家。但現在想想,我想的真的是“家”嗎?我想念的是那一聲聲親切的中國話,滿街的中國字,是每晚的新聞聯播、天氣預報,和北京雙色的出租車。
我想念的,不僅僅是“家”,是“國”,是“國家”。
因為許多東西,很多從你一出生就存在于你身邊的東西,是揮之不去的。那就是屬于祖國獨特的“印子”。
我永遠忘不了在異國他鄉看春晚,吃中餐,甚至是聽到一句中國話時所感到的親切和喜悅。
我也相信,如果將來有一天,我也走出了國門,我也會因為分離而更加愛國,因為只有走得越遠,對“家”的思念才越深。
而每次當我旅行回來,再次踏上祖國的土地時,我感覺一切都在對我說:“歡迎回家”。
家即是國國即是家高三話題作文篇2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處在安史之亂中的杜甫,憂慮著處在山東、河南這兩個淪陷區的幾個弟弟,他們是生還是死呀!顛沛流離中的他,在異鄉的戍鼓和孤雁聲中觀望著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鄉之情。山河破碎,沒有“國”哪有“家”啊!
杜甫心中有“家”,更有“國”。他漂泊四川成都,盡管自己處境艱難,茅屋為秋風所破,他仍向蒼天呼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懂得推己及人,希望溫暖能普照天下。
“受光于庭戶見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能將溫暖與幸福惠及蕓蕓眾生,這是一種大胸懷,這是一種大境界。
小家溫暖幸福只能是小家,全民溫暖幸福才是大家。有首歌唱得好,“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生活在“家”與“國”中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和人民所表現出來的深情大愛,是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出來的理想追求,是對自己國家一種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家國情懷”首先表現為愛國之情。蘇武十九年持節不屈,就在于他心中有漢,心中有國。衛律的威逼利誘,沒能讓他叛“漢”;李陵的軟話攻心,沒能讓他仇“漢”;單于的漫長折磨,沒有讓他忘“漢”。朔風凜冽,無法凍硬他的愛國熱腸;胡茄幽怨,無法軟化他的愛國衷心。飲雪吞氈,就等歸漢之日。就要回漢了,新娶的胡女的眼淚留不住他;小兒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是他的心中沒有妻兒嗎?不是,只不過,在他心中,“國”遠比“家”重要。
“家國情懷”又表現為愛民之情。那句“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赤子情懷溢于言表。“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下鄉看望一位生病的老大娘,雖素昧平生,卻滿含熱淚地呼之為“娘”,視百姓為父母。
“家國情懷”還表現為恪盡興國之責。顧炎武曾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任”,范仲淹也講“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作為社會中的每一員,都應該為國家的發展獻計出力,將個人之夢融入到中國的復興之夢。
“家國情懷”不是要我們拋卻小家,忘卻親人,而是要我們推己及人,由“家”到“國”,都捧出一顆愛心來。
“家國情懷”是立身養德之本,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家國情懷”!
家即是國國即是家高三話題作文篇3
“國”“家”顧名思義,國家,家庭。“國是我的國,家是我的家,我愛我的國,我愛我的家”,先大國,后小家。
從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歌頌祖國,心系國家。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有岳飛背上的“精忠報國”,卻仍遭君主疑心,死在刀下;有陸游的初心不改,“位卑未敢忘憂國”“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他在忍受病痛的折磨時仍心系國家,無一不透露著作者對國家的忠心和報效祖國的強烈愿望。
古時“忠”“孝”難兩全,而我認為,要先有國,后才有家。沒有國,談何家?“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臨患不忘國,忠也”忠孝亦可兩全。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驕傲。
在當今社會,人們表達家國情懷的方式也絲毫不遜色于古人。可能不是用具體語言表達,但絕對可以用實際行動證明。
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多少男兒拋頭顱灑熱血,把自己年輕的生命獻給了國家,雖死傷慘重,但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新中國成立之后,新中國開始邁開了前進的步伐;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大步向前跨,并且得到了許多國家的認可和贊頌。
近年來,C—919大飛機成功試飛,遼寧艦成功試飛,港珠澳大橋成功通車,并創下了多個世界之最,這讓國人感到了滿滿的優越和自豪。
近日,中美貿易戰正如火如荼的開展,美國全面提高關稅,禁止華為進入5G市場……它以為中國還是幾百年前那個屈辱的中國了嗎?不,不是。中國強大起來了。我們可以自主研發不依賴外國技術,反之,國外少了中國,才是真的遺憾。美國糧食谷物堆積滯脹,農民苦不堪言。多個國家亦受到牽連。
我們不再是幾百年前的中國了,我們有信心并且有能力相信可以做到更好。
身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有能力有義務,以天下事為己任,為未來的發展增磚添瓦!
家即是國國即是家高三話題作文篇4
我們學校在創建“書香校園”的過程中,一直提倡讓我們多積累古詩詞,讓我也深深感受到:詩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和精髓,透過一首首詩歌的字里行間,我們能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文字的藝術和作者越過時空傳遞的那種情感和意境。在大量的經典古詩詞積累中,讓我感受最深也最為感動的,是流傳千古的愛國詩篇。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是大詩人李白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表達的是南宋詩人林升不甘心偏安一偶,憂國憂民的悲憤心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展現了范仲淹一心為公,報效祖國的無私情懷;“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詩人陸游在臨終之時,最牽掛的仍然是國家的興亡安危。
在眾多的愛國詩篇中,我最喜愛是岳飛的《滿江紅》,“怒發沖冠,……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河山,朝天闕”,每次讀到這首詞,我都會為那種磅礴氣勢而熱血澎湃,為民族英雄岳飛精忠報國,不怕犧牲的精神深深感動。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就是我從這一首首愛國詩篇,一個個愛國詩人那里所感受的。今后我將閱讀積累更多的優秀古詩文,為把我們的祖國建設成為繁榮富強美麗的國家而奮斗。
家即是國國即是家高三話題作文篇5
魯迅先生曾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而我想說,不管身處什么時代,青年人都需要:秉持使命擔當,不負大國情懷。
“青年人要有夢想,有擔當,這樣新中國才有足夠的青春力量。”夢想不應僅僅是實現自我價值,更應與國家掛鉤。每一個時代的每一個人擁有的夢想不同,或大或小,但它們都如一盞盞明燈,在黑暗的道路上給人以希望和方向。只有當這些大大小小的夢想匯聚在一起,便鑄成了每一個時代的中國夢,需要我們勇于承擔時代的使命。有夢方能追夢。
我所認識的中國,發展的道路上亦有挑戰和曲折。自21世紀以來,中國的改革發展日新月異。無論科技還是民生方面,都位列世界前茅。人生的路充滿未知,這讓我們對未來的探索迸發無窮的樂趣。對于一個國家的發展而言亦是這樣,中國的潛力很大,路途遙遠且充滿未知。只有克服前進中的逆流漩渦,努力探索未來,中華民族方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李大釗曾說過,以青春之我,為世界創建文明,為人類創造幸福。中國是個泱泱大國,卻仍是發展中國家之一。而我們青年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要想有所作為,必須全面認識我們所處的時代。在迅速發展的時代中,辨認行進的方向,把握未來的先機,方能為自己定下人生目標和奮斗方向,否則,縱有愛國之心,亦難酬報國之志。
誠然,2035年的一切與現如今大不相同,中國將更加進步,也許我們這一代人已經實現了我們的中國夢。但這并不意味著砥礪前行,圓中國夢這一追求會褪色。那時的世界不僅僅是未來的我們的,更屬于年輕的你們。新時代的你們要有新的夢想和追求,以更加優秀的姿態擁抱更加輝煌的中國夢。
著名學者羅素曾說:“我這一生被三種單純然而極其強烈的激情所支配著,那就是對于愛情的渴望,對于知識的追求,以及對于人類苦難痛徹肺腑的憐憫。”而新時代的青年們,你們應該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每一個中華兒女都要有強烈的使命感,以萬丈豪情擁抱新時代。
使命呼喚擔當,夢想照亮未來。秉持使命與擔當,方能不負大國情懷。
家即是國國即是家高三話題作文篇6
為什么那些捐軀赴國的義士能被人們永遠銘記,而再顯赫的商賈權貴也終究只是歷史洪流中的過眼云煙?原因很簡單,支撐我們銘記的,是血脈深處涌動的暗流,名曰——家國情懷。
家國家國,先有家而后有國。家是國的根基,國是家的延伸。千千萬萬甘于奉獻的你我,組成了一個個的家。在這里,我們共同生活,共同成長,我們的心靈相互接觸、碰撞,最終融聚成一種強烈的歸屬感與使命感。于是,便有了國,有了千千萬萬代薪盡火傳的家國情懷,有了無數個甘愿為此犧牲自己的人。
“夫天下有大勇者,其志甚遠,所懷甚大也。天下有饑者,如己之饑;天下有溺者,如己之溺耳。”一座無名英雄紀念碑的碑文如是寫到。家國情懷,已深深烙印在每個人的靈魂深處,在國面前,再無小我,匯成一個大家。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此時,過多的言語表述已是多余,這時,唯有昂首闊步地站出來,堅定,而自信地吶喊:“我所站立之處,便是我的國,我的家!”
掀開歷史的風塵,家國情懷曾無數次地出現。這是曹植白馬篇中“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壯烈;是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氣;是抗金將士“義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的悲涼;是拉耶夫斯基“為了祖國,連墳墓都覺得可愛”的無畏;是黑格爾“只有一個生命獻給祖國”的遺憾。
擁有家國情懷是每個國家的人所獨有的。可是,同時我們也應理性地釋放我們的情懷。在網絡上,常有鍵盤俠身披“家國情懷”的大衣,對一些不捐款、不轉發愛國新聞的人進行道德綁架。當他們高舉“家國情懷”的圣旗,帶領更多人走向深淵時,我們,又該如何正視家國情懷呢?
這種行為,對于家國情懷,無異于拔苗助長,花兒非但不能盛開,更有可能凋零。而如何,才能是這朵花兒常開不敗呢?
韓非子曰:“言愛國者多,披戰甲者少。”這揭露了問題的本質。有時,家國情懷并不是滿嘴愛國,而是蘊含于你的一言一行中。是別人侮辱時的一句維護,是看到祖國榮譽時的欣喜與自豪。無須過多言辭,僅此,足矣。
讓我們用真正的熱愛灌溉,使家國情懷常開不敗!
家即是國國即是家高三話題作文篇7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句話:家人與祖國哪個更重要?家人是世界,祖國是太陽,我與世界共存亡,可我不能沒了太陽。
在我還牙牙學語時,父親就抱著我教我背古詩。他每次都會不厭其煩地給我講詩人生平,寫作背景等有助于理解的東西,我也聽不下去,就總是動動這個,摸摸那個,他也到不以為意。但有天下午,父親那讀古詩時嚴肅的神情把我嚇到了,我一反常態,認真看著父親,我吃驚地看到在他講到詩人的寫作背景時紅了眼眶。那天下午父親講的是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我也學會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兩個字——愛國。
長大后,看了許多書,其中不乏有愛國人士的故事,也慢慢的了解到了一些人,一些事。“從未名湖到莫高窟,半個世紀的風沙,不是誰都經得起吹打,一腔愛,一洞畫,一場文化苦旅,從青春到白發,心歸處,是敦煌。”的樊錦詩;“青山忠誠的衛士,死亡的永恒對手,投身于一場大火,長眠在木里河兩岸”的救火英雄;舍棄了家人,團圓,奮不顧身堅持站在抗疫第一線的白衣天使們與為防疫捐獻物資的愛心公益者們……
“在國家有難時挺身而出,這樣才不會愧對于祖國的養育之恩”“只要國家需要我,保證隨叫隨到”“能為祖國做貢獻,是我這輩子最幸運的事”“此生不悔入華夏,來世還做中國人”……這一件件事,一句句真摯的話語,牽動著多少人的心弦。不知為何,我竟會想到父親。
愛國也是曹植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是陸游的“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是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徐錫麟的“直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還是龔自珍的“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更是范仲淹的“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父親教會了我很多道理,最讓我難以忘懷的是他那次讀詩時微紅的眼眶下所蘊含的深刻的道理。我想,那可能會陪伴我終生,我也會牢牢地記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