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觀后感 電影《赤壁》觀后感
《赤壁》是2008年吳宇森執導的一部史詩電影,由梁朝偉、金城武、張震、張豐毅、林志玲、趙薇、胡軍、中村獅童主演。該片分為《赤壁Ⅰ》和《赤壁Ⅱ決戰天下》上下兩部,分別于2008年7月10日和2009年1月7日上映,上部最終中國內地票房3.12億,下部2.51億人民幣,總票房5.8億。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電影《赤壁》觀后感,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電影《赤壁》觀后感篇1
說不上三國迷,但是對三國還是比較熱衷,赤壁之戰在小學課本就已經有所介紹,早已算是醍醐灌頂;說不上是吳宇森忠實FANS,但對他還算比較看好,他的暴力美學早已深入人心,而且還是好萊塢的華人導演,憑這些都足以讓人頂禮膜拜;也談不上是電影癡迷者,偶爾覺得想看的就隨便去消遣一番,緩解一下疲勞的身心。
帶著個人“對赤壁之戰的敬重+斥資幾個億+好萊塢華人大導演+強大的明星陣容”的復雜心情去一覽《赤壁》的真面目,走了貴陽兩家影劇院,均是人員爆滿。到晚上10:40最后一場放映,整個貴陽大劇院仍然座無虛席。這年頭這么多人一起看電影還真是少見。上次華語片的票房冠軍《集結號》和《赤壁》比起來,恐怕是小巫見大巫了。看來,《赤壁》的高票房收入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吳宇森以“暴力美學”而聞名,看來《赤壁》中他也想盡力發揮這一專長。影片開始的新野之戰中,趙子龍的出生入死,張飛的一夫當關,關羽的義比天高被所謂的動作肢解得面目全非,給人留下的除了視角上和聽覺上沖擊的暴力場面外,沒留下其他的。好像所謂的萬夫之勇非得要真正以一抵萬才能表現出來一樣。看來,很多網友評價的“像一部武俠片”實不為過。早知如此,還不如呆在家里看《少林寺傳奇》。
在《三國演義》中,我并不喜歡諸葛孔明這個人物,覺得他簡直就是個“人妖”(三分是人,七分似妖),但他也有很多得意之處,舌戰群儒就是其中之一,而在影片中只是寥寥幾句蒼白的對白,這是影片的一大敗筆。加進去可能比為了表現周瑜諸葛亮是知音的那一段刺耳的曲子更能體現人物性格,難道知音就局限于熟悉對方彈奏的音樂嗎?金城武扮演的諸葛亮給人的感覺只是英俊、帥氣、風度翩翩,沒有很好地表現出諸葛亮的睿智、儒雅。恐怕大多數的觀眾都會認為讓他去扮演周瑜會更合適。
小喬的扮演者林志玲花瓶一說得到證實,吳大導演安排她的出場主要用意是想表現曹操發動戰爭的動機——銅雀春深鎖二喬。古今中外,因一女人發動戰爭之事不勝枚舉。但和《決戰特洛伊》比起來,實在是不堪一提。小喬的角色,影片中想塑造成一個溫柔、善良、多情的賢妻良母和一個向往和平的女人,但是給人的感覺卻是一個說話滴聲滴氣,讓人渾身起雞皮疙瘩的蕩婦。
其他諸如不符合史實和邏輯的細節就不用多說了,雖然有貶低觀眾智商的嫌疑,但也懶得去計較。電影作為一門藝術,需要有一定的表現形式,至于這種表現形式的好壞,就要看導演和編劇的智商了。
個人認為,無論是動作戲還是床上戲還是語言,都應以刻畫人物性格、體現人物的精神面貌為宗旨,與人物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再現某種靈魂。看了《赤壁》之后,給人的感覺是原來關羽、張飛、趙云等不是人,而是超人,可能是現在的人都喜歡看超人吧!無獨有偶,《全民超人》也正在熱影中。也或是因為好萊塢是一個“超人生產基地”,吳大導演近朱者赤、相濡以沫的緣故吧?
最讓人氣憤的是,看了將近150分鐘,在一只肥碩的鴿子的帶引下看見的是沒有終點的亂七八糟的所謂"戰船",最后得到的是“請看下回分解”,實在讓人大跌眼鏡,本來一次賺完的錢,分在兩次去賺。商業片,商業味之濃可見一斑。
當然,本片還是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周瑜的扮演者梁朝偉對周瑜形象的解讀是:周瑜不是那么心胸狹窄,其實他是一個幽默風趣的人。這樣解讀可以接受,因為對于歷史人物,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其自己的解析;其次,片中加入了一些搞笑的元素,諸葛亮的口頭禪--略知一二,給小馬接生等,給人感覺不至于那么沉悶,增加了影片活力;張豐毅演繹的曹操可以接受,但感覺表現一代梟雄的雄才偉略還不夠。趙薇扮演的孫尚香雖然遭到很多質疑,許多評論指責那時候沒有點穴功,小燕子的翻版等,但是我覺得還算比較成功,至少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的郡主。當然,孫尚香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性格,我并不是很清楚,只知道她是周瑜“陪了夫人又折兵”的產物,《赤壁》中她卻是哥哥孫權指婚的,可能是不想表現周瑜的心胸狹窄吧?
電影《赤壁》觀后感篇2
前些天去看了新片《赤壁》,雖然早前就有朋友說過,是一定會大失所望的,但還是興沖沖去看了,結果是差點在影院里睡著了,摻合了太多現代元素的電影,把人的胃口降低到了冰點。
一部三國,總結了一個時代,滿是爾虞我詐的權謀之術,我從初識文字時,看的第一部長篇就是三國,看過總不下幾十遍了,懂是肯定不全懂的,世人大多也只認為,曹操是權臣,劉備是偽君子,孫權也只是一個剛愎自用的碌碌之人,可是,聽得眾人評你斷他的時候,我是冷笑著的,曹操固然是弄權,然而還是墨守成規,沒有篡位,劉備固然是偽善,畢竟還沒有假善作惡,孫權固然有些自大,總歸還是存有幾絲自知之明。歷史有歷史的定論,功過自在千秋,也決不是由某人,或某些人的言語中予以斷定。
在這世上,是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活得簡單些,越是簡單就會越輕松,可是,這樣的要求,也只能是個美好的的希望罷了,物欲橫飛的今日,即便逃得過名利的羈絆,又哪里擋得了欲望的滋長,若能回歸原祖時代,只為了不風餐露宿,為了不挨餓受饑,那么,就是做一個野人,也是快樂而自由的。走在今日的大街上,眼中看到的,滿是衣觀楚楚的紳士淑女,那般光鮮的衣表下,藏著的心靈,即便不是丑陋的,也決不會是美麗,更談不上高尚之類的了,可笑的是,惶惶而論的我,也是歸屬于這一類的。
滾滾長江東逝水,千古浮生一夢中。 遙望當年云低處,緊點鼓,漫天箭矢急似雨。周郎擎旗引樓船,諸葛舉扇邀東風。織就錦霞燃百里。 俟浪定,英雄揚名在赤壁。
電影《赤壁》觀后感篇3
前天晚上去看了看《赤壁》,基本的感想是很好玩,不管是臺詞,還是情節,都有不少有趣之處,下面謹就所記得的部分,列舉一二:
1.影片開頭是曹操南征,趙云救阿斗,沒有提到這是長阪坡,后面交代說,這是新野撤退。在歷史上,劉備率領的是襄陽十萬多百姓撤退,因為行走緩慢,在當陽被曹操五千騎兵追上,一萬多士卒被騎兵打垮,不得不拋棄十多萬百姓,率領幾十騎向漢津逃竄。幸得關羽船隊在漢水接應,才揀得一條性命。長阪坡一役,劉備損失慘重,不但一萬多步騎血本無歸,數千輛輜重完全見獲,連自己的兩個女兒都死在亂軍中,如此慘烈的情節,電影中毫無表現,實在可惜。影片中說劉備竟然率領十多萬百姓安全撤離,讓人大跌眼鏡。
2.曹操和周瑜在赤壁相持,竟然派步騎繞到周瑜后面去跟他打陸地戰,這情節有些不可思議。赤壁兩岸交通應當不便,如果是平原廣隰,能繞過去打陸地戰,曹操早該想到。以曹兵陸地戰軍力之強,周瑜的數萬水兵,轉瞬就會被擊潰,還打什么水戰?如果曹兵在赤壁和周瑜遭遇,他完全可以派一支船隊上溯,在遠一點的地方渡江,從陸地夾攻周瑜,而歷史上曹操竟然沒這么做,說明陸上攻擊周瑜軍隊后背完全不可能。古代交通不便,很難繞攻,往往一城就可以堵住軍隊去路,要前進,非攻拔此城不可。
3.此場陸戰,在電影中虛構一個八卦陣也不大現實,那種盾牌形成的陣勢,不過一人高,很容易被騎兵馬蹄沖散,又不是土垣石墻,哪有分割包圍敵兵的功效?曹兵的士卒手持圓盾,還搞個魚鱗陣,大概是模仿羅馬步兵,中國歷史上似乎沒有出現過圓盾,況且羅馬魚鱗陣非常堅固,幾匹馬拉起一條繩子,繩子上串幾條狼牙棒似的東西就想摧毀魚鱗陣,似乎也有點小兒科。
4.諸葛亮去東吳勸降,魯肅竟然說周郎此刻就在赤壁練兵。要知道赤壁是當時孫劉聯兵沿長江上溯時,和曹兵偶然相遇的地方,周郎怎么可能預先在赤壁練兵呢?電影畫面轉瞬又切換到諸葛亮在周瑜兵營的畫面,好像赤壁就在吳都城附近,也有點不大合理。
5.關羽、張飛、趙云的打法,有點像武俠電影,一個人撞倒幾十個士卒,除非超人。連周瑜在中箭后,也拔掉胸前的羽箭,飛越而起,將箭插入對方大將的脖子,穿頸而過,似乎和歷史戰爭片有點不大諧調。而且,當時騎兵已經很發達,董卓和呂布都以騎射聞名,關羽也是策騎在亂軍之中斬顏良,為什么電影里的幾個主將都喜歡下馬徒戰呢?況且周瑜以主將之尊,貿然上陣,未免冒險了些罷?
6.諸葛亮給小馬接生,周瑜說要給小馬取個荊楚風格的名字,小喬說,就叫萌萌罷。萌萌和荊楚有什么關系?小喬寫字平安,說取為周郎兒子的名字,也有點傻,平安這樣的名字也太現代了,漢末的人絕不可能取這種渾名。趙薇被稱為郡主,那時候哪有郡主這種稱呼?郡主的稱呼最早起于唐代,還是用來指皇太子的女兒。
7.趙薇竟然會點穴這種功夫,大大加深了這部電影的武俠片屬性。本來這情節放在一般電影中也似乎無所謂,但在《赤壁》這種雙方甲士弩箭對射如雨的軍事片中,突然蹦出一個會點穴的女人上竄下跳,無論如何不能不讓人覺得滑稽,這使得影片的性質無所歸屬。
8.兩軍對峙的地方,完全不像長江。曹兵的船隊竟然不是沿江岸橫著一條線的排開,而是豎著形成縱深的列隊,列隊后才是陸地,試問哪有這么寬的江面?
9.關羽教孩子念《詩經》,似乎也不可能。漢代儒學發達,《詩經》有專門的博士講授,關羽未必懂。當時蒙童課本主要是《論語》和《孝經》,以及《急就篇》之類,不會用《詩經》講授。漢簡中士兵習字簡多是《急就篇》、詔書和算術書,似乎無五經。
10.張飛在大紙上練字,當時紙張制造并不發達,官府公文也大多用竹簡,電影中曹操給孫權的信都是竹簡(似乎過于節省),而張飛這個窮軍官竟然用紙練字,未免過于奢侈。
11.回光陣完全瞎扯,劉備哪有這么多財力去打制這樣的盾牌;就算有,哪有那么多時間去把它磨得像銅鏡一樣光;就算能磨光,哪能計算陽光角度計算得那么好,反射陽光,讓對方騎兵受驚?
12.周瑜為了訓練孫權膽量,讓孫權一個人打老虎,而且不允許隨從幫助,這無異于謀殺,任何君主都會認為這是謀反,有點胡編亂造。
再就是臺詞問題,半文半白,頗為失敗,就不用說了。從此片上集看,整部電影暫時還沒看到有靈魂,它想說什么呢,歌頌劉關張的兄弟情,抨擊曹操的殘暴,敘述孫權的成長,贊揚周瑜的雄姿英發?似乎都不是,總之有點亂。另外,赤壁之戰發生在冬天,江上寒冷刺骨,這種氣候對戰爭的影響也沒有表現。當然這無關緊要,但至少顯得不夠精致。
當然,此片也有亮點,比如曹操船隊蔽江而下的時候,雖然做的特技不是很好,但也頗具震撼力。曹操在船上吟誦:“駕九龍九合諸侯”的時候,鏡頭迅速拉遠,俯拍船隊全景,也很不錯。影片中的服飾也還行,前額發兩邊中分,皆是西漢式,士兵紗帽也是西漢式,看陽陵俑便知,惟無赤幘。有的士卒護頸甲胄,一如徐州獅子山漢楚王墓出土弩兵,也是西漢式。小喬穿的衣服則為戰國楚式,花紋都是江陵馬山楚墓出土直裾衣的鳳鳥花紋,和東漢末年的服飾只怕有所區別,不過這個關系倒不是很大。東漢陶俑出土不如西漢那么多,畫像磚發式不清晰,襲用西漢乃至戰國也是可以的。曹操給孫權的信,寫在竹簡上的字體,和出土漢簡很相似;小喬和張飛的字如同東漢碑刻,這些都是不錯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