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當四有三者好老師征文5篇
常言說:做人難,做個好人更難。我認為做老師難,做個好老師不簡單。單只要我們每一位老師能夠做到自律、自強、自壓、勤學、勤思、勤練這“三自三勤”不斷的去提升自己,一定能讓自己做個合格的老師,做個受人尊敬的好老師,做個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爭當四有三者好老師征文,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爭當四有三者好老師征文篇1:
洗馬中學:劉新星
我校最近組織認真學習了9月9日回信和9月11日(擴大)會議精神,并展開了相關工作,在我校迅速掀起了學習貫徹回信重要精神的熱潮。
在回信中對廣大教師提出希望:
希望你們牢記使命、不忘初衷、扎根西部、服務學生,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奮進者,教育扶貧的先行者,學生成才的引導者,為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發展,為祖國下一代健康成才繼續做出自己的貢獻。
殷切的希望,深入的指導,值得我們深入的學習和探討 ,回首去年教師節前夕,做了《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的講話,深入淺出的詮釋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的深刻內涵。關于展開對“四有”“三者”好老師的學習,如一陣春風,吹遍祖國的大地。
作為一個年輕老師,積極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將這一精神融入到實際的教學工作中,于教學實踐中爭做一個真正的好老師。然則,怎樣才算一個真正的好老師了?這一問題,我們應該認真的去思考、積極的去探索。的話猶如指南針,給廣大立志成為好老師的教育工作者指出了方向。在教學實踐中,努力去踐行“四有”“三者”好老師的標準,愛崗敬業,盡職盡責,不紙上談兵。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提高人民綜合素質的,促進人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我省經濟發展的前進動力。然則,教育之重,又在教師。鄧小平曾經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由此可見,教師對于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古之學者必有師,今之學者亦一樣,可見老師對于個人發展的重要性。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國家擁有一批又一批的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
陶行知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有關他“四塊糖果”的故事至今廣為流傳。第一糖果是對打人學生遵守時間的獎勵,第二塊糖果是對其有正義感的獎勵,第三塊糖果是對其尊重別人的獎勵,第四塊糖果是對其知錯能改的獎勵。四份獎勵,既處理了打人事件,又讓學生深刻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換個角度,我們在工作中又是怎樣處理這一類問題的了?我想,大多數老師多會訓斥、會批評、會懲罰,因為在我們開來,不管什么理由,打人總是不對的。
兩相比較,給我深深的觸動,一個好老師應該看到學生的閃光點,不要被學生的錯誤蒙蔽了眼睛,更不能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在教學工作中,要用心去了解每一個學生,善于去尋找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仁者愛人,師者愛生。老師要用心去愛每一個學生,了解他們,幫助他們,包容他們,引導他們,特別是差生,我們更應該用我們的愛心、耐心去引導他們,做孩子健康成才的引路人。
中學時期,正是學生樹立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黃金時期。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離不開老師的引導。唐代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是第一位的,一個好老師,既要精于“授業”“解惑”,更要以傳道為責任和使命,積極引導學生愛一切美好的事物,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學生,用自己的學識、閱歷點燃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塑造學生的“三觀”。
“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老師對學生的影響,體現在言傳身教當中,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嚴于律己,給學生一個好榜樣。一個合格的老師,應該是道德上的合格者,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
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作為年輕老師,我們要善于學習他人的優點,要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并以身作則,引導和幫助學生把握好人生方向,通過教學講自身的修養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把正確的道德觀傳給學生,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一個老師想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那就必須不斷的學習,古語曰:“學不可以已。”今人也說:“活到老,學到老。”老師要不斷學習,不斷積累,不斷汲取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當今社會,知識跟新周期短,我們必須與時俱進,否則被社會所淘汰。教師,并不是照本宣科,更應該廣泛涉獵,開闊視野。
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這要求我們要有終生學習的態度,不但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更要了解大量的通用知識,開闊自己的視野,方能給學生一片天空。以前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滴水,老師自己要有一桶水。在現在看來,遠遠不夠,應該是要個學生一滴水,老師應該要有一河的活水,源遠流長,才能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也”。
剛參加工作,對于學生的心理我還不能很好的把握,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更是心理的叛逆期,如何于學生相處,是擺在我們面前破待解決的一大問題。只有解決好這個問題,才有利于我們教學工作的開展。
我們學校作為一個基層農村中學,學校里留守兒童很多,愛的缺失以及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讓這些孩子有時難以接觸,做好這些工作,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深入的去了解他們,幫助他們解決困難,走進他們的心理,用愛去撫平學生的叛逆,讓他們感受到學校的溫暖,把學校建成一個充滿了愛的大家庭,讓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健康快樂的學習與成長。
科技日新月異,經濟飛速發展,然而我們省相對于北上廣這些大城市而言還有很大的差距。想要奮起直追,教育是重中之重,扶貧先扶智,只有把教育搞上去了,才能加快經濟的發展。可以說,教育是經濟騰飛的翅膀,而教師則是教育發展的執行者。我們要扎實自己的教學,為孩子的幸福鋪路,為教育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擺脫當前我省農村教育“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守——孩子畢業隨父母外出打工——結婚后外出打工,孩子留守的教育現狀。對于此,我們走在前線,責任重大,我們要竭盡全力幫助每一個學生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做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既要授之以魚,也要授之以漁。讓學生愛上學習,愛園。覺得學之有益、學之有用。
一個人的學識影響一個家庭,一個家庭的幸福有關乎社會的和諧。只有家庭的和諧美滿,才能帶來社會的和諧安定,作為老師,我們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扶精神之貧帶物質之富有,做家鄉教育扶貧的先行者。
的回信讓我看到了國家對西部教育的重視,對廣大教師的關心。作為西部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員,我更能深切的體會到黨和國家的期望,激勵我們爭做“四有”“三者”好老師,為家鄉的教育做貢獻。就如一陣和熙的春風拂過,我想,必能吹開教育的百花,馨香滿園。
爭當四有三者好老師征文篇2:
我是一位鄉村女代課教師,我沒有值得炫耀的文憑,沒有一點先進的教學設施,但我有著一顆母親的心,一雙園丁的手,我以無私的愛、彩色的笑、博大的胸懷,溫柔的臂膀撫慰著一群孩子,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1986年,我走上了教師這個崗位,從此與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這期間的苦辣是可想而之的。
俗話說:“教學是一個良心活兒!” 這句話一針見血地道出了師德的重要性。師德高尚的老師會用自己的言行影響學生,潛移默化的感染學生,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師德高尚的老師,會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傳授學習方法,使學生終生受益;師德高尚的老師,會時時處處默默耕耘,無私奉獻,蠟燭一樣,無怨無悔。我們的學校,近幾年來再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取得輝煌的成績,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認可。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我校之所以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那是因為我們有一支過硬的領導班子,更離不開教師們辛勤的付出。我們隨處可以看到,我們學校的教師無時無刻不在起著示范作用,以他們執著的精神、淵博的知識,豐富的教學經驗為青中發揮著光和熱。多少次老師們都是帶病上課,多少天老師們都是以校為家,多少位老師都是一個班主任,兩、三個班的課,然而,我們無怨無悔,我們不曾抱怨。
去年9月10日,清晨,當我邁著輕快的步伐走進教室時,同學們突然意志說到“老師你辛苦了,祝老師節日快樂,伴著動聽的聲音,班長手棒一束鮮花徐徐向我走來。。。。。。這是夢嗎?這似乎只有在電視、電影里才能看到,但這不是夢,一切都是那么真實,都發生在我眼前。“我們愛您”同學們清脆的聲音響徹教室。這是學生對老師崇敬喜愛之情的最真表達。淚水打濕了我的眼眶,我激動的說:“我也愛你們。”學生們全體起立鼓掌,一時間,掌聲扇動著淚水,淚水浸泡著掌聲。。。。。。
當看到學生們羽翼豐滿、展翅高飛時,他們倍感欣慰;當我們聽到學生“老師,您辛苦了”這 普遍的問候時,艱辛都已煙消云散,喚來的又是旭日東升的明天。
有人說,從來沒有哪一個職業像老師一樣付出如此的多。是啊,他們只求付出不求回報。說無私吧,太老套了,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我們的老師呀,在世人肆意踐踏良知時,卻用生命去維護,一遍一遍地向學生們講述著真、善、美,不惜付出畢生的代價,何以為證?夜晚的星光可以作證,校園的花草可以作證,桌上大大小小的藥瓶可以作證,那在門口等媽媽回家凍得瑟瑟發抖的孩子可以作證!
“勤勤懇懇、默默無聞”這是老黃牛的精神;“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這是蜜蜂的精神,“燃燒自己,照亮了別人”就是蠟燭的精神。可以說每種產物的存在,都有著一種精神支撐著它。教師的存在呢?支撐它的就應該是這種高尚的師德吧!
一位哲學家說過:“人的一生只有三個日子:昨天、今天、明天。昨天叫無奈,今天叫無畏,明天叫無悔。”
我深深地體會到,要啟開孩子們心靈的大門,教師必須付出最大的熱情,因為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學藝術,都產生在教師對學生的無比熱愛的炙熱心靈之中。
要知道,愛可以化冷漠為熱情,化憂郁為振奮,化悲傷為喜悅,化懶惰為勤奮。愛是真正促使人復蘇的動力。這種愛每個人應該貢獻,每個人應該獲得。
讓我們去愛吧,使我們周圍充滿愛的溫馨,切記:他們更需要愛;愛,教師的職責!
我堅信:用我一生精力為教育事業添磚加瓦。
爭當四有三者好老師征文篇3:
自中國教育改革以來,一直在糾纏于一個問題——素質。許多的教育專家都把眼睛盯在如何的去搞素質教育,努力的提高學生的“素質”,在教學的方式、教學的內容、教學的工具等等方面做出了種種努力與設想。有的在國內各地考察學習,有的甚至到國外去學習取經,全盤照抄,走了以往改革開放初期經濟建設的老路,結果是可想而知,效果甚微。筆者最近認真學習了《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講話并從事教育的多年經驗出發,覺得學生的學,固然重要,最重要的應該是我們教者去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素質。正如古人云:欲給一杯水,必有一桶水。只有我們教師的“水”多了,質量高了,才能真正的做到去實施或者叫做實踐了“素質教育”。 本文就如何來提高教師的素養發表自己的拙見。
一、“德”的提升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眾所周知,這里的“道”就是教師的“師德”。一個人的一生要活得有意義,這里的“意義”并非是活得有多么的精彩,多么的風光,多么的光彩耀眼,而是指人要對社會有何貢獻。這個“意義”就是要靠他的“德”來支撐。在當今的社會中,隨著科技的飛躍發展,社會的高度進步,社會中的一些不良的思想漸漸的影響到了我們教師,一些教師看到了社會中的燈紅酒綠,掩抑不住內心的躁動,“德”就慢慢的偏離了正確的方向。給學校和社會帶來了負面的影響。最近網絡、報紙、電視等等新聞爆出的一些有違“師德”的報道,深深的傷害了家長和社會的心,這些固然是極個別的人的行為,也是這些個別的行為“教育”抹了黑,讓社會認為教育不再是那么的神圣,那么的純潔。筆者認為,作為教師,姑且不說職業如何神圣,如何的高尚,首先要正確的認清自己,降低自己的身份,把自己當作人來看待,當作一個自然人,不斷的去提高自己的“德”。努力的讓自己的“德”高尚、偉大。用自己的“德”的魅力去影響自己的學生,大家試想想,一個整天思考著如何去與校長主任搞好關系、整天想著如何去向學生家長要“禮”、整天想著如何去補課賺錢的自私無“德”的老師他能教育出怎樣的優秀的學生?
“德”——師德,這是教師的靈魂。對學生來說最重要,將會影響他的一生!
二、“識”的提升
韓愈在《師說》中提到教師的一個相當大的功用就是“解惑”。何為“解惑”?解惑就是解答疑惑,向學生傳授知識、傳授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在聽課之后,通過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去解答他所碰到的問題,這才是真正的“解惑”。現在有一些教師本身就有許多的“疑惑”,哪能談的上去幫他人“解惑”?作為一個對社會有責任心的人,你到一些大學去“微服”一下,你會被你看到的現象所震驚,這就是未來的教師?這個問題絕對會在你的腦海中第一個顯現出來,不學無術,濫竽充數的“教師”在我們的隊伍的中大有人在。
現在教學資料的泛濫,參考資料的粗制濫造,再加上我們某些教師的識別能力的欠缺,懶惰成性,有一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當的只是“搬運工”的角色,在他的課堂上聽不到他對自己學科的理解、總結,聽到的只是別人的觀點。不讀書、不查資料、不思考成了一些老師的通病。
作為一名教師,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教。就得課外下功夫,不斷的促進自己“識”的提升,多讀、多思、多總結,只有這樣,你才能去解學生的“惑”。
三、“教”的創新
對于“教”的創新,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應該機械的去“搬”,而是靈活的去“學”。素質教育喊了這么多年,真正的實現了素質教育了嗎?有些地區,有些學校機械的模仿別人的做法,最后只能是“東施效顰”,遺笑柄與他人。有的地區統一學某某地區的“圓桌教學法”(筆者自己這樣稱呼),讓學生圍成一圈,讓學生寫學案,美名其曰:“將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這個地區的教育官員們還在洋洋自得,沾沾自喜,沉浸在自己編制的肥皂泡中。“圓桌教學法”確實是教學方法的創新,這種創新的前提是學生自身的素質是不是達到它的要求,學生能否發現問題、組織探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自身擁有的知識量等等,這種教學方法對學生的要求很高,不是某個班級的每一位學生都能達到的,更不是某個學校的全體學生能達到的,更不是某個地區的全體學生能達到的。機械的照搬照抄只能是貽誤眾“生”。
一位教師的“教”的創新首先要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之上,找到適合學生的教法,而不是傳統的“灌”“填”,而是兼顧到學生的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教”無定法,找到適合學生的教法,就是“教”的創新。
四、“志”的支撐
這里的“志”指的是老師對自己所從事的這個事業的奉獻精神,這是每位老師都應該有的,也是必須要有的。一位合格的老師在他踏上自己的崗位之前,應該了解到自己所從事的這個工作的意義,要從心底對這份工作的熱愛,要有奉獻自己一生的“志”。當一位大學畢業生,帶著玩世不恭的態度走上工作崗位,他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嗎?當一個老師帶著“做教師只是過度”的態度從事教學,他能培養出杰出的人才嗎?他自己都沒有一個遠大的、堅強的“志”,他的學生以后一定也會“三天打漁,兩天曬網”,會隨著社會中的種種“誘因”不時地改變自己人生的方向。
一位有遠大的、堅強的“志”支撐的老師,他在教學中會全身心的投入,會愛生如子,愛崗敬業。
五、“思”的活躍
有一個名人說:“改變人一生的不是他擁有多少錢,也不是他豐富的經歷,而是他的思維模式”。作為一名教師,要有活躍的“思維”。首先不能思維定勢,固步自封。總覺得自己的想法很高妙,不去接受新的思想。其次大量吸收外界信息。一個合格的老師應該了解國內外信息,及時了解教育領域的各個動向,了解古今中外大事,透過現象,抓住本質,讓自己的思維活躍起來。再次,在教學中要做到教學相長,帶著虛心的心態,和學生共同進步。
六、“品”的諄諄
“品”字三個口,意思是說,品嘗,在教育這個領域,品,就是諄諄的教誨。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教師的耐心、恒心是至關重要的。每個學生有每個學生的特點,如智商、生活的家庭環境、社會環境、教育的環境等等,這些都會對學生產生重大的影響。對于不同特點的學生,我們教師不能只用一個“口”,必須多用有、幾個“口”。甚至是多“口”齊下,讓學生體悟到教師對他的關心、愛心。
教育不是萬能,更不可能在短期內就能見效,學生是獨立的個體,是有思想的人,我們在教育他們的時候要要恒心,相信“滴水穿石”、堅信學生的可塑性,而不能用簡單和粗暴的方式,給學生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
七、“引”的到位
這里的“引”指的是外部力量——學校。學校要給每一位教師營造一個健康的發展空間。關心每一位教師的健康成長。一個人如此,一個集體更如此,世間的每一個物都是由弱小到壯大,在整個的過程中,環境的因素不可忽視,學校的領導要給每一位教師的發展建立公平和諧的發展平臺,為他們的發展提供有力的幫助,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而不是給他們增添“壓力”。
常言說:做人難,做個好人更難。我認為做老師難,做個好老師不簡單。單只要我們每一位老師能夠做到自律、自強、自壓、勤學、勤思、勤練這“三自三勤”不斷的去提升自己,一定能讓自己做個合格的老師,做個受人尊敬的好老師,做個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