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渠參觀心得體會5篇
紅旗渠精神是紅旗渠修建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紅旗渠精神包含豐富的內涵,主要包括: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領導宗旨;敢想敢干,實事求是的行動方針;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價值導向。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紅旗渠參觀心得體會,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紅旗渠參觀心得體會篇1:
10月17日凌晨6:30分,我和公司同事一起踏上了參觀學習世界第八大奇跡——紅旗渠的征程。
乘著大巴,經過將近3個小時的顛簸,終于到達安陽地區林州市的紅旗渠紀念館。
一進大門,便看到一頂頂藤條編制的八斗帽、一把把磨毛鋼釬、鐵錘、一張張驚心動魄的畫面及清晰石碑文字,還有導游繪聲繪色的講解,特別是任羊成同志的除險事跡,深深的打動了我。紅旗渠不僅是一個人工修建的灌溉工程、全長1500公里人工天河,更重要的是從此結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苦難歷史。
在這里,我看到了勤勞的林州人民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和“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自強不息、開拓創新、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精神。
下午兩點左右,我們上了紅橋,一步一個臺階,向青年洞邁進。經過1個半小時的艱辛路程,終于來到聞名遐邇的青年洞面前。
據導游講,當時,這段隧道1960年2月由橫水公社320名青年先行施工,是年11月因自然災害和國家經濟困難,總干渠暫時停工,為早日將漳河水引入林州(當時稱林縣),建渠干部群眾堅持“寧愿苦戰,不愿苦熬”,改由各公社挑選300名青年組成突擊隊,繼續施工。當時干部民工口糧很低,為了填飽肚子,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撈河草充饑,很多人得了浮腫病,但是,他們仍堅持戰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終日挖山不止。
堅硬的石英巖一錘打下去一個白點,十數根鋼釬打不成一個炮眼,青年們面對這樣艱難困境,創造了連環炮、瓦缸窯炮、三角炮、抬炮、立炮等新的爆破技術,使日進度由起初的0.3米提高到2米多。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奮戰,1961年7月15日鑿通隧洞。為表彰青年們艱苦奮斗的業績,將此洞命名為“青年洞”。1973年全國人大會副委員長郭沫若親筆題寫了洞名。
通過這次參觀學習,作為青年人,我們要繼承和發揚林州人民 “難而不懼,富而不惑,自強不已,奮斗不息”新的紅旗渠精神,他們在那樣艱苦的年代,克服重重困難,奮戰于太行山懸崖峭壁之上,險灘峽谷之中,逢山鑿洞,遇溝架橋,最終引來生命之水,建成林州人自己的“生命渠”,創造了歷史的新篇章。在公司目前不景氣的現狀下,我們更要面對現實,振奮精神,努力拼搏,開辟一條適合公司發展的創業之路。
紅旗渠參觀心得體會篇2:
9月9日廠黨總支組織黨員“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重溫入黨誓詞”學習黨章·參觀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旗渠”。
紅旗渠是20世紀60年代,國家經濟困難時期,林縣人民以“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豪邁氣概,在黨的領導下經過十年艱苦奮斗,戰勝種種困難建成的大型水利工程,是一部與大自然搏斗的壯麗史詩。紅旗渠總長1525.6公里,林縣人民一錘一釬削平了1250個山頭,架設了151個渡槽,鑿通211個隧洞,共動用土石方2229萬立方米(相當于一道從哈爾濱到廣州的高3米、寬2米的“萬里長城”)。紅旗渠建成后,形成了以紅旗渠為主體,南谷洞、引上水庫及其他引、蓄水工程作補充調節,能引、能灌、能排、綜合利用的水利灌溉網,使全縣有效灌溉面積達到萬畝,結束了林縣世代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歷史。紅旗渠被世人稱為“人工天河”,周恩來曾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紅旗渠不僅是現代工程史上的奇跡,更是當代紅旗渠精神的搖籃。修渠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成為我們國家寶貴的精神財富。1995年4月,胡錦濤視察紅旗渠時指出:“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仍要繼續弘揚當年的修渠精神,把紅旗渠精神代代傳下去”。
參觀紅旗渠讓我們深受教育,紅旗渠精神既充滿了中華民族的豪情壯志,又彰顯了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既承載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又凸顯了中國人民的理想和追求。中華民族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基本內容,以凝聚民族力量,推動社會進步為主要特征。人工天河紅旗渠顯示了中華民族精神強大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不論是在年僅27歲就犧牲在作崗位上的吳祖太身上,還是在開山炸石蹦掉三顆門牙的除險隊長身上都清晰地表現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精忠報國的精神,這種精神有著巨大的震撼力和穿透力,閃耀著人文精神與理性主義的光芒。
今天我們學習繼承紅旗渠精神,就是要保持吃苦耐勞,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就是要在工作中學習、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做到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用改造主觀世界的成效來推進客觀世界的改造;就是要強化加快發展的使命感,要讓紅旗渠精神體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紅旗渠代表的是一種時代的精神,看到了紅旗渠就會使人重拾記憶,憶起那個時代自立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在全黨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活動中,紅旗渠精神將引領我們戰勝困難,鼓舞斗志,走向勝利。
紅旗渠參觀心得體會篇3:
在建黨95周年紀念日即將到來之際,機關黨支部組織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奔赴位于太行山區的河南省**市,參觀舉世矚目的水利工程紅旗渠,學習紅旗渠精神。。
當我們乘車向紅旗渠進發的時候,看到周圍的太行山脈連綿起伏、巍峨聳立,蜿蜒曲折的環山公路像一條看不到首尾的白色絲帶,靜臥于群山峻嶺之間,將山里人對外界的好奇和向往變成了現實。我們的車子順著彎道不停的扭轉,坐在車中感覺左搖右晃得厲害,讓人聯想到山里人生活的不便,以及開山修路時的艱辛。
我們跟隨導游,登上了一直向往親眼看到的紅旗渠石墻,頓時一種歷史的滄桑感和莊嚴的神秘感涌上心頭。**依山勢蜿蜒于太行山腰,頭上是陡峭的石崖,渠外側是高高的山坡,渠內流淌著紅旗渠引來的幸福水。腳下石板上數十年前刻下的村名和打磨的圖案,渠上名人提字的碑刻,山崖上的領導人和名人留下的贊詞,山巖下數十年前修渠工人睡過的草席等等,這些歷史留下的痕跡教育著每一個人。
紅旗渠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特定的環境中、特定的時代建成的,被**人稱為“生命渠”。林縣歷史上是個“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窮山區。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自然災害,因大旱絕收就有30多次,其中還發生過人吃人的慘劇。解放后,**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戰天斗地,不向惡劣環境低頭,硬是在懸崖峭壁上開鑿出一條人間**,將滔滔的**河水引進了干涸的林縣大地,灌溉澆灌了幾十萬畝田地,徹底改變了林縣貧窮落后、缺衣少穿的面貌。
通過導游的講解,我們知道當年修建紅旗渠時,大家不講任何條件,不叫任何困難,民工們住山崖、山洞、席棚,每逢下雨,外邊大下,里邊小下。由于長期睡在石板上,地下潮濕而且又涼,很多人都得了關節炎,還仍然堅持在工地。民工們從家帶口糧,每人每天1斤多糧食,吃不飽肚子,很多人都得了浮腫病。為了填飽肚子,只能靠上山采野菜,下河撈水草充饑。林縣人民在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孕育成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
在紅旗渠最險要的路段青年洞,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上在黨旗下莊嚴宣誓,重溫入黨誓詞: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
在紅旗渠參觀學習過程中,我心潮澎湃,不斷地被那些年輕的生命和感人事跡所震撼,這使我愈加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倍加珍惜。紅旗渠精神雖然是在20世紀60年代形成的,但它的那種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和奉獻精神,仍然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是紅旗渠精神的核心,也是共產黨員先進性的體現。紅旗渠精神淵源于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同時突出地體現了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作風和品格。紅旗渠精神既充滿了中華民族的豪情壯志,又倡導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既繼承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又體現了當今中國人民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弘揚紅旗渠精神,對于我們這些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日常的工作和學習中,我們仍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考驗,需要抵御的誘惑也非常多,這就需要我們繼續弘揚紅旗渠精神,做長期艱苦奮斗的思想準備,永遠保持自強不息、奮斗拼搏的精神。我決心要深刻反省自身的缺點和不足,增強自己的黨性修養,結合本職工作,發揮一名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將“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