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作文加評語1000字3篇
議論文作文加評語1000字1:
千年逝去,烏江岸邊依舊浪聲滔天,似乎在向人門訴說那無盡的西楚霸王的故事。他,一代霸王,一代梟雄。
然而縱使時光逆,轉杜牧的那句“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的能上演嗎?也許、大概、可能、或許……但我想說,一定——項羽一定不能成功。為何?
從藐視始皇的“彼可取而代之”的霸權主義,到垓下之圍的“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駒不逝”的悲觀絕唱,在到烏江岸邊放棄東山再起的“天之亡我,我何渡為”的自暴自棄。這都已注定他是一個消極的宿命論者,難道這樣的人能成功嗎?
他有宏圖大志,卻驕橫殘暴。巨鹿一役二十萬秦兵投降于他卻落得個全被坑殺;攻破咸陽,火燒阿房宮,擄掠財寶和美女,秦民大失所望;駐軍霸上,三番兩次的不聽范增勸諫,鴻門宴沒能除掉劉邦,還逼走范增。這也注定了他的窮途末路,難道這樣的人也能成功?
也許有人認為他是英雄。的確,他有光彩的一面。面對烏江亭長聲情并茂的規勸:“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亦足王矣,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但他說:“吾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這是的大義。虞姬烏江歌詠一別,拔劍自刎,項羽抱著她冰冷的尸體,仰天長嘆,痛哭流涕,感傷“虞姬虞姬耐若何”。唱罷亦隨她而去,這是他的柔情。比起那劉邦在生死關頭只顧逃命不顧妻兒的行徑,這也是英雄的一面吧。
然而,英雄也他落難的時候,項羽的自身因素注定了要走向失敗的道路。當我們在回首那個亂世時代,對他而言,做個失敗的英雄才是最好的選擇吧。
站在烏江邊岸重溫那千年的古戰場,再去追尋歷史的那一幕,感懷把一份烏江浪水留下的沉淀,心隨浪花追憶古昔人,想起了易安居士的“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啊,時至今日,人門依然沒有對釋懷,但更多的是惋惜,惋惜你沒能忍一時,臥薪嘗膽,欲圖東山再起。但真如杜牧所言卷土重來,我還是相信項羽能做的還會是個失敗的英雄。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亦可知”,這是一個今人想對項羽說的。
評語:這篇議論文就項羽的一生進行了細致的剖析,得出其不可能卷土重來的結論。小作者所列舉的項羽的事例,生動客觀,語言精練,內容豐富,對其人性的分析富有思辨性。
議論文作文加評語1000字2:
也許是命運的安排,也許是生命的脆弱,小蘇麗——一個天使,她擺脫了命運的折磨,離開了這個沒有母愛屬于她的世界。
也許這是個命運導演的悲劇,而蘇麗是這部悲劇中最大的犧牲者。 在“嗷嗷”的哭聲中,一個天使降生了,迎接她的,不是一個童話般的童年,而是一個足以令她喪命的殘酷,因為她的母親不是一個母親,而是一個命運派來懲罰她的女人。記得有這么一個鏡頭,小蘇麗也許是因為饑餓,也許是因為禁不住誘惑,也許是因為從未嘗試過,所以在母親上洗手間的時候,偷拿了以小塊肉來常常鮮。命運就是這樣安排的,在蘇麗還沒有嘗到肉的美味之前,從洗手間里走了出來,她氣憤,她厭煩,她并沒有用母親的心去寬容她的骨肉,她用那雙令蘇麗致命的手,拽住蘇麗那明顯因為缺少營養滋潤而發黃的頭發,讓蘇麗頭往上臺,把一塊從油滾滾的鍋里撈出來的大肥肉,就這么殘忍的塞進了蘇麗那沒有血色的嘴里,油順著蘇麗的舌頭流進了蘇麗的心里,也許這時,被油燙得沒知覺的不僅是蘇麗的舌頭,還有蘇麗那一顆幼小的吧。讀到這里,一種撕心裂肺的痛在我的心里徘徊,似乎我也被那油給燙得沒有知覺了,真不知道那個在小蘇麗嘴里是“親愛的媽媽”的女人有沒有心痛,接下來她一系列的做法令我下了個結論——她不是女人。她拿出膨體紗,用針縫住了小蘇麗那張正往外冒著血的小嘴,那是一種什么感覺啊,被油燙得沒知覺的痛苦過后是一針又一針刺痛,啊!如果是一個噩夢就好了,醒來就過去了。可那是真的,那種痛苦是永遠都行不來的。終于,蘇麗支撐不住了,在這個冰冷的家里死去了,殺死她的兇手是她嘴里的那個“親愛的媽媽”。
“一位母親,把自己的女兒折磨死了,女兒死了,自己還不傷心。”這聽來幾乎是個笑話,可這確實是真的,這場悲劇,終究還是在一個禽獸般的女人的殘忍中結束了。也許,只有用這樣的話來形容這個人類的殘忍鑄就的死亡悲劇才是最完美的吧。“一個天使惹怒了上帝,上帝為了懲罰她,讓她到人間來承受這常人無法承受的痛苦,懲罰結束,天使又回到天堂,重新開始。”
評語:這篇文章敘述了小蘇麗被母親虐待的過程,敘事較為完整,但是不足之處在于:小作者只是描述而沒有抒發自己的感想,語言不夠簡練。今后議論文,希望小作者能夠在遣詞造句和謀篇布局上多下功夫。
議論文作文加評語1000字3: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指,如果學習書本知識而不思考,就會不辨真偽,更不能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如果只是苦思冥想卻不認真讀書,就會孤陋寡聞,才疏學淺,更不能做到博見約取,標新立異。
孔子的這兩句話闡明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
學習與思考是人們在獲取知識過程中,兩個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維活動。只學習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學習也不行。只有將二者正確地結合起來,才算真正懂得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
這里所說的學習,主要指從書本上汲取間接經驗。古今中外,凡成大學問者,無一不是博覽群書,讀破萬卷的。人非生而知之,只有不斷學習前人的經驗、成果,充實自己的頭腦,才能進一步有所發現,有所創造。革命導師馬克思為了完成資本論這一巨著,曾在大英博物館潛心研究,留下了深深的足跡。可見認真讀書是成才所不可缺少的。要勤于學習,必須博覽熟記,持之以恒。魯迅先生說:讀書“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另外,學習還要持之以恒,要“戒怠荒,戒無恒,戒躁急,戒泛雜”,只有這樣,才能學有所成。
然而,學習本身并非目的,學會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知識才是真正的目的。為此,就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積極、認真的思考,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以及知識的有機聯系。如果學到的東西不經頭腦加工,就好比吃下的食物未經口腔咀嚼、腸胃消化,即便是美味佳肴,也不會被身體吸取一樣,非但無益,反而有害。法國作家伏爾泰對此有著十分精辟的論述,他說:“書讀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會覺得你知道得很多。而當你讀書思考得越多的時候,你就會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還很少。”可見善于思考是多么重要!
要善于思考,需要有蜜蜂釀蜜的精神。每一克甜美的蜂蜜不知凝聚了那小生命的多少的心血。思考也需要我們下苦功夫,以“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探索精神去鉆研,切不可不懂裝懂,淺嘗輒止。
學習是思考的基礎,思考是學習的升華。在學習的基礎上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學習,學習才有效果。同時對所學的知識必須結合實際反復運用,知識才能鞏固,技能才可純熟,這就是我們掌握知識的必由之路。
愿我們大家都能勤于學習,善于思考,去勇敢地攀登科學知識之顛。
評語:論證缺乏層次條理,論述語言無感染力,論述不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