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作文三年級250字
寫作文在選擇和運用材料時,要注重材料的典型性和新穎性,同時要注意材料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小編給大家分享元宵節作文三年級250字參考,方便大家參考元宵節作文三年級250字怎么寫。
元宵節作文三年級250字篇1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的家鄉——凃坊,那里的元宵節就與眾不同,其中最熱鬧的要數迎花燈了。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從哪兒來的鞭炮聲?我趕快跑到家門前的巷子口,只看見那里人山人海。我擠進人群,踮起腳尖,探著頭往左看,只見蒙蒙的煙霧中有一點光。慢慢地,光越來越亮,而且還聽到“嗡嗡”的聲音,原來是發電機發出的聲音。花燈終于來了,人群又沸騰起來。我仔細地觀賞著花燈,發現花燈分三層,第一層是八角形的燈帽,上面貼著精美的圖案。第二層是球形的多面體,也貼著許多有代表意義的的圖案。如:貼著一條大魚的,表示年年有余。第三層是燈托,用各種各樣的剪紙裝飾,有駿馬奔騰,有鯉魚躍龍門,有金雞報曉……花燈的兩邊綁著兩條花束,花束上系著中國結。當人們走動時,花燈便一搖一擺,就像黑暗中的一顆明珠,璀璨無比。花燈雖然很重,抬花燈的人頭上都冒出了汗珠,但他們的臉上卻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欣賞完花燈,最有趣的是喝燈酒。我和爸爸去一位大伯家喝燈酒。大約九點,花燈進了大伯的大廳,我們趕緊幫忙倒茶、發煙,大人們放鞭炮、點煙花,忙得不亦樂乎。花燈出廳后,喝燈酒便開始了。桌面上的菜,可都是美味,有豬肉、牛肉,有雞有鴨,還有很多我說不出名的菜。吃了一會兒,他們端起酒杯互相敬酒、互相祝福,一桌人其樂融融。爸爸說來喝燈酒就一定要喝酒,不管一口還是兩口。于是我也端起酒杯,按照輩份,一個一個地敬酒,并送上祝福。不知不覺我把一杯米酒全部喝完了,暈暈的,真是開心。
這就是家鄉的元宵節,既熱鬧又難忘!
元宵節作文三年級250字篇2
“正月十五鬧元宵。”今天是開學第一天,也是一年一度的元宵節。我的腳剛邁入教室,便聽到大家在談論什么燈謎,一打聽才知道,原來中午要猜燈謎呀!
“花燈小巷”熱鬧非凡
中午的時鐘敲響了,我拿起集福卡直往“花燈小巷”奔去,近千盞花燈映入眼簾。橫掃全場,它們猶如無數五彩繽紛的色塊。再走向前仔細端詳一番,哇!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呀!這哪里像自己做的,簡直跟買的一模一樣。你看這只聰明機靈的小兔正在雨中漫步呢!再看那只綠色小豬正搖搖擺擺地向我走來……要不是看見沈海燕在摘謎面,我還不會沉浸在這“花燈夢境”里嗎?
我來來回回地找,掃蕩了一大片,結果一個“果實”都沒發現。這把我惹急了,難不成它們隱身了?哎!我竟然把裝飾品忽略了!我又瀏覽了一遍,還真被我找著了!這個謎面是“橋西留有半面碑——打一水果”。我翻閱了整個大腦“果”典,可“百事不得其解”。榴蓮?不對,這只猜對了“橋西留有”,但沒有“半面碑”呀。石榴?對!就是石榴!因為“橋西留有”就是木字旁加留組成“榴”,“碑”的一半是石,所以是石榴。
“元宵工廠”濃香四溢
猜燈謎不是我的強項,還是來飽飽口福吧!我們走進“元宵工廠”,發現桌子被擦得閃閃亮,好比一面鏡子。桌上有個“巨無霸面團娃娃”安靜地坐著。開始“工作”了!首先,我把面粉撒在自己面前,接著抓一些面團,將它搓成條,然后拿一小份放在手心上,兩手壓住揉成球形,最后在面粉上滾一滾,光滑、圓溜溜的元宵寶寶就誕生了。
有正經做的,也有搗亂的。蔣瑋熠的元宵大小不一,大的似一顆棗,小的如一粒紅豆,令我們哭笑不得。看那四年級的同學們,用一顆顆湯圓拼成“元宵節快樂”五個大字,這樣的玩法可真有創意!
等了半晌,湯圓終于出鍋了。我張開“河馬嘴”,一下子把三個湯圓吞進去了。它們順著我的食道滑下去,分散到五臟六腑中,而湯圓表面留下的湯水則在口中回味無窮。不說了,我再去盛一碗嘍!
開學第一天不僅能讓我大飽眼福和口福,還讓我動了腦,更使我找到了快樂。好一個“開心宵宵樂”!
元宵節作文三年級250字篇3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里,有許多美好而又喜慶的日子。就像今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花燈和煙火都燦爛無比、美不勝收,真是“一夜花燈醉,只緣春意濃”呀!元宵節顧名思義,一定少不了元宵。今天我也要大顯身手——煮元宵。
傳說在漢武帝時期,有一位名叫元宵的宮女身處深宮,無法在正月十五與父母團圓。智者東方朔想出一個錦囊妙計,他告訴漢武帝,玉皇大帝下令火燒長安都。只有在正月十五晚上做元宵供給火神君,方能解救。于是漢武帝照做,元宵也因此趁亂與父母團圓了。所以,每到正月十五都有吃元宵的習俗,它象征著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
我非常喜歡這個感人的傳說。此時此刻,我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要煮一次元宵。我走到廚房,按照奶奶教給我的步驟,先把鍋里倒入清水,然后打開煤氣,開始燒水。不一會兒,水沸騰起來了。奶奶遞給我一盒小元宵,涼涼的、硬硬的,就好似一個個小雪球。小元宵們像一個個跳水運動員爭先恐后地躍入水中。剎那間,鍋里濺起了無數的小水花。這時,蒸氣撲面而來,嚇得我不敢睜開雙眼。于是我拿起鍋蓋,要蓋在鍋上。這時奶奶的聲音傳來:“別著急!要先用鏟子給這些小家伙們翻個身。”我只好把鍋蓋放下,趕緊拿起鏟子小心翼翼地推了幾下,小元宵們都在水中翩翩起舞。最后我蓋上鍋蓋,靜靜地等待著。過了幾分鐘,鍋蓋開始“不安”,發出“砰砰”的聲音,好像在招呼我:“快過來——熟了!熟了!”我立刻揭開鍋蓋,查看那些小家伙們的情況。
啊!元宵浮在水面上了。你看,它們正仰起一張張雪白的小臉頑皮地望著我。奶奶在旁邊告訴我:“元宵浮上水面,不打轉兒,就熟了。”不等奶奶說完,我早已饞涎欲滴了。望著這些美味的小家伙們,我已經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了,飛快地盛了兩碗,一碗遞給奶奶,一碗留給自己。接著用勺子盛起一個白白的、粘粘的元宵,里面流淌出的黑芝麻餡散發出撲鼻的香甜,真是美味極了!
我津津有味地吃著自己親手煮的元宵,從嘴里一直甜到心里。希望明年元宵節時再和這些可愛的“小家伙們”交朋友!
元宵節作文三年級250字篇4
每個人的家鄉應該都有一些特別的風俗。
我的家鄉——華港,是江蘇泰州的一個小鎮。沒錯,這里有白墻紅瓦,有小橋池塘,可所謂詩情畫意。
我們這春節前最熱鬧的一天就是除夕了,在那一天我們都會去買糖果等一些過年期間要用的東西,而晚上我們則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并喝守歲酒,看春節聯歡晚會。
每次除夕,我都激動得睡不著覺。
大年初一,早上我們會吃湯圓,寓意一家人團團圓圓,平平安安。并且我們里華人過節日最離不開的就是鞭炮了,在春節期間我醒來都是被鞭炮叫醒的。一吃完早餐,我們小孩子都會不約而同的排成幾個小分隊出去拜年,而我們回來會收獲滿滿,會有許多五彩繽紛的糖果,有巧克力……
春節過后就是元宵節了,我們大家都知道,元宵節就應該吃元宵(湯圓)。我曾經在一次包元宵中問過爸爸:“元宵節為什么是吃元宵?”爸爸這樣跟我說道:“吃元宵是從古至今留下來的規矩,我也不知道為什么。那你知道元宵為什么是圓的嗎?”我說不知道,他又說:“元宵之所以是圓的,那是因他他寓意一家人團團圓圓,平平安安,知道了嗎?”我恍然大悟,說著說著奶奶已經將煮好的湯圓盛出了鍋。因為有自己包的,所以感覺這湯圓格外的圓,也格外的甜。
這就是我家鄉的風俗,還有很多,我都非常喜歡。經典永流傳,讓我們把這種習俗傳承下去吧。
元宵節作文三年級250字篇5
春節剛過,我們又將迎來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它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記得小時侯的元宵節內容豐富而精彩。留戀于過年的孩子們很早就準備好了各種燈籠,天還沒有黑,便點燃燈籠里紅色的蠟燭,用棍子挑著滿街轉悠,邊走邊指指點點,相互評價,看誰的燈籠更大更漂亮,看誰的蠟燭燃燒的時間更長。這些高低跳躍的燈籠,遠看如螢火蟲發出的顫顫的亮光,緩緩拉開了晚上狂歡的序幕。
天漸漸黑了下來,各家門前的燈籠和蠟燭也次第點亮了。在蠟燭稀少的年代,我們還想出各種辦法,挖出了各種形狀小巧玲瓏的蘿卜燈,把棉花纏到木棒上,沾上豬油,制作了土蠟燭,雖然看起來有些土氣,但是燃燒質量一點也不差。這種參與其中的樂趣,只有那個年代的孩子才能體會到。聽大人們說為了驅邪,家里所有的地方都要用蠟燭照到。這讓大家忙碌起來,我們在蒙蒙朧朧的夜晚,手持蠟燭,各處走動,連平時不常去的老屋,也因為孩子們的活動少了沉悶,多了生氣。大人們則精心制作元宵,等孩子們忙完,一家人坐在一起,開始熱熱乎乎團團圓圓吃元宵,享受彼此貼心的溫暖和天倫之樂。
街上的氣氛有序而濃烈。大家三三兩兩,提著燈籠,走街串巷,手里燃放著如線的焰火,眼睛左右觀望,欣賞著各家門前各色燈火,相互交流著歡愉的趣事,有時又一溜煙不知跑到哪家,專注地看大人燃放各種煙花。十五的夜晚,到處流動著紅火,到處洋溢著歡快的笑容。
現在的十五,人們自發聚在一起的活動少了,主要由部門或單位組織一些民間娛樂活動,比如踩高蹺、滑旱船,還有燈會,而農村有了電燈以后,再也不用拿著蠟燭到處照明了,各種電燈把元宵節的夜晚照得更亮了,各種禮花也璀璨了皎潔的夜空,只是有時讓人感覺多了美麗,少了特色和奔跑忙碌共同參與的樂趣。
過了十五,才真正感覺到年走遠了。不過,我們也進入了又一個春暖花開草長鶯飛的季節。
元宵節作文三年級250字篇6
俗話說:“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鬧花燈。"是呀!正月十五可真熱鬧呀!這不,晚飯剛吃過,我們全家就來到中心街。
哇!中心街人可真多。往東望不見頭,往西望不到尾。瞧!老爺爺攙扶著老奶奶,顫顫巍巍地走在人群之中。看看這盞燈點點頭,看看那盞燈,滿面笑容,嘴里不停叨念著:“真美,真美呀!”年輕人三一伙倆一串的,一會兒在這盞燈下照張相,一一會兒再那盞燈下留張影,一會兒又跑得無影無蹤了。最有意思的要數小孩子了,左手拿著棉花糖,右手拿著熒光棒,頭上還戴著兔耳燈,不不時發出歡樂的笑聲。
花燈可真多呀!瞧!那盞燈,形如鯉魚躍龍門,這盞燈,形如金牛送福,仿佛在告訴我們:“牛年大吉,牛年頂呱呱,幸福永遠伴隨你。”還有那盞美麗動人的“孔雀開屏”。......
最熱鬧的莫過于放煙花了,大約六點左右,只聽主持人宣布:焰火晚會現在開始!”話音剛落,幾點火星光飛上天空,炸響的霎那間,銀色的瀑布,傾瀉而下。緊接著,一聲巨響,百花齊放,猶如天女散花。頓時,人們的贊嘆聲未了,伴隨著“咝咝”的聲音,無數條小蛇飛向天空。它們在天空中到處亂舞,好像天空是它們的舞臺,它們在舞臺上盡情地展示著自己的才藝。后來是燈籠花,一個個小燈籠遨游在天空中,好像天空是海洋,他們是一條條小魚遨游在海洋里。
雖然,煙花的生命很短暫,但在它有限的生命中卻為人們獻出了自己最美的一面,在為人們帶來幸福和快樂的同時它也綻放了自己最美好的一生,實現了自己的生命價值。我愛煙花!希望有一天我也能變成天空中綻放的那朵美麗的煙花!
元宵節,你給我帶來無限的快樂,你給我帶來深深的人生啟迪!
元宵節作文三年級250字篇7
晚上,我看見奶奶和媽媽在和面,十分疑惑,就問道:“你們和面干什么?包餃子?今天又不是什么重要的節日。”奶奶和媽媽沒有回答我,只是呆呆地盯著我。不一會兒我就被他們給盯毛了,傻乎乎地問:“怎么了?有什么問題嗎?”
“今天……今天不是元宵節嗎?”“什么!今天是元宵節!你們不早點告訴我,我也要包餃子!”
我也下手了,瞧,我們包的餃子五顏六色,有紫色的、有白色的、還有綠色的。“下鍋了!”餃子像五顏六色的氣球一樣,“飄”在滾滾的開水中。
吃完餃子,我長嘆了一聲,心里想到:因為疫情,我們不能出去買湯圓吃,不能賞花燈,不能猜燈謎,不能……
今年的元宵節晚會也與往年大不相同,以前的氣氛是歡快喜慶的,而現在,因為疫情,元宵晚會全變成了歌頌醫護人員的主場。白衣天使們為了抗擊疫情,他們離開自己的家人,從全國各地奔向武漢,勇敢地救助患者。有的醫護人員為了不浪費防護衣,12小時才吃一次飯,累了,就在椅子上歇一會。甚至有的醫護人員為了救人自己也染上了新冠病毒。他們的這種敢于奉獻自身,不求回報的精神感染著我,我在心中吶喊:“加油!白衣天使們!你們都要平安歸來!”
以前的元宵節是萬家團圓的節日,大街小巷都熱熱鬧鬧的,而現在,大街上幾乎一個人都沒有,冷冷清清的,大家都在家里躲避病毒。其實每一個人心中都有這么一句話:希望我們趕快消滅病毒!
這個元宵節,我們只能躲在家中度過。不過,我還是要祝大家元宵節快樂!
元宵節作文三年級250字篇8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起源于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后,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后,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恒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后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元宵節作文三年級250字篇9
在我們這里過元宵節的時候,有蒸刺猬的習俗,據說刺猬可以給家里馱來糧食和金銀。每到元宵節前兩天,每家每戶都要做蒸一些栩栩如生、形態各異的的小刺猬。
今年過元宵節的時候,老媽又在做刺猬,只見老媽首先拿起一塊面團,在案板上使勁地揉,揉成碗狀,里面放上豆餡兒或煮好的紅棗,在把面揉成一個半圓形光滑的面團,把一邊捏尖,接著橫切約二厘米深的一刀,拿一顆泡好的黑豆粒橫放在切口里,就是咬著豆粒的'“刺猬”的嘴巴。
接著,把“刺猬”橫托在左手上,“刺猬”的尖嘴朝著大拇指,右手用剪刀貼著“刺猬”的背,輕輕剪約一厘米長的小刺兒,并向上稍微一提,刺兒就翹了起來。“刺猬”的背上依次剪出五行小刺兒,每行刺的數量都按照三、四、五、四、三的順序照空兒排列。最后在“刺猬”的臉上嵌入兩粒紅小豆或綠豆,當作“刺猬”又小又亮的眼睛,再用一粒黑豆塞到它屁股后面。一只肥肥胖胖、憨態可掬的刺猬便躍然手上。我看呆了,高興得跳了起來,說:“老媽,你真厲害,太像了,簡直太像了。我也想做一只。”老媽說:“好啊!你做吧。”于是我就拿起來一塊面學著老媽的樣子做了起來。可是面團在我手里不聽話,不是粘在手上就是捏不成刺猬的形狀。我生氣地把面往板子上一扔,說:“這么難做,我不想做了。”老媽幫我拾起面團,說:“什么事都是看著容易做起來難啊!這就是眼高手低。不要輕易放棄,堅持做下去會成功的。”
聽了老媽的話,我又重新做下去。剪刀拿在我手里也不聽使喚,我做得滿頭大汗,但是功夫不有心人,終于做成了一只小刺猬。盡管我做得很難看,也不太像,但是我特別開心。而老媽還直夸我哪,“你做的小刺猬的刺特別細,像真的小刺猬。所以說,不管你做什么事,只要你認真去做,堅持做下去,就能取得成功。雖然你是第一次做,相信自己的實力。”
通過這次做小刺猬,讓我懂得了只要堅持下去一切皆有可能。
元宵節作文三年級250字篇10
天上的天鵝不幸被獵人射傷,墜落人間。玉帝想替天鵝報仇,便在農歷正月十五派天兵天將下凡,想把人畜全部燒死。一個好心的神仙告訴了百姓,于是農歷正月十五,家家戶戶掛紅燈、放煙花爆竹,裝出人間已經起火的樣子,騙過了玉帝,避免了一場災難。這就是元宵節的傳說。
每到這個節日,我們全家總會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
記得上個元宵節,我們三口當天晚上在奶奶家吃晚飯。吃飯之前,我一陣風似的跑到廚房問奶奶:“奶奶,今天是元宵節,您能給我做些元宵吃嗎?”“你這個小饞貓,我當然給你做了!”我笑瞇瞇地跑開了。
飯前,爸爸把早已準備好的燈籠給我,小心地點燃蠟燭,帶我下樓玩。我們在小區里走兩圈,再和別的小朋友比比誰的燈籠漂亮。燈籠的樣式可多了,有鯉魚燈,有荷花燈,還有生肖燈等。爸爸說:“我們猜幾個燈謎吧!”“好啊!”我興奮地說。爸爸開始提問了:“風平浪靜,打一城市名。”風平浪靜?我聽都沒聽說過。爸爸公布答案了:“寧波。”“哦,我明白了。”“遍地鮮花。”“長春!長春!”“對了,小家伙!”爸爸說。這時奶奶在樓上示意了:“快上來吃飯!”我和爸爸上樓吃元宵了。
奶奶告訴我:“元宵是圓的,象征著團團圓圓。”我看著碗里一個個白白胖胖的元宵,我的口水都要流到桌上了。咬一口下去,是山楂餡的,酸酸甜甜。再吃一個,甜到我心里去了,這是芝麻餡的。
元宵節不但有好吃的,好玩的,還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值得我們中國人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