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論點議論文3篇
標題論點議論文1:責任
如果有一天,為夜行人指路的星星厭倦了夜空的寂寞,它會選擇什么?它是否會選擇墜落? ——題記
責任是什么?
英國王子查爾斯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情,這就是責任。”“責任”不是普通的詞匯,因為它有著沉甸甸的份量;“責任”不是一句空談,因為它需要我們用靈魂去肩負。
究古溯源,凡能成就大事者,沒有不用靈魂去肩負責任的。責任使后羿舉起神箭射向太陽,責任使精衛化作青鳥投石入海,責任使始皇攻克七國統一天下,責任使蘇軾放下尊嚴北海牧羊。責任是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責任是李密“烏鳥私情,愿乞終養”的孝,責任是昭君大漠深處的身影,責任是王安石田埂上的喟然長嘆。
能用靈魂去肩負責任的人是偉大的。作為“年度十大法治人物”之一的梁群蘭,在丈夫騎摩托車撞了人并選擇逃逸的情況下,毅然肩負起了給受害者何慶支付醫療費的責任。她拿出了家里的全部積蓄,賣了家里所有值錢的東西,并外出打工,甚至沿街乞討……梁群蘭說:“既然事情發生了,就應該正確面對,做人要有良心,要講責任。”她的責任心打動了全社會,在各界熱心人士的幫助下,何慶得救了。當得知自己被評為“年度十大法治人物”時,梁群蘭笑了,笑得如此開心,笑得如此燦爛。梁群蘭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如山的責任,這是她知道的!可她用自己的行為給全社會留下了無價的精神財富,令全社會為之感動,就是她不知道的啊!
當我們有許多責任需要肩負并且這些責任又相互抵觸時,就要做出選擇。正如《天職》里的那位醫生,他給到自己家里偷東西的小偷免費治療了兩個月,卻把手術刀插進了法西斯軍官的胸膛。面對自己肩負的雙重責任,那位醫生知道,與將小偷送到拘留所比起來,救死扶傷更重要;與救死扶傷比起來,反抗侵略者才是重中之重啊!由此可見,我們對責任的選擇,決定了我們肩負責任的意義。于是在責任面前,我們要做出正確的選擇。
很喜歡一首題為“責任”的小詩:
掛在嘴上/不如記在心上/記在心上/不如扛在肩上/它不一定/能使你的前程燈火般輝煌/但一定會/給你一份厚厚的人生禮物。
于是,也悄悄地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了責任,不求像陳健一樣感動中國,也不求像劉翔那樣震撼世界,只求讓自己的生命綻放光芒。
朋友,讓我們一起心系責任,肩負責任,共同迎接明天最美的陽光。
標題論點議論文2:我們需要信仰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說:“信仰是人生所必需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會有幸福。”的確,當近代的中國陷入水深火熱之時,無數熱血青年,為了信仰,放棄了錦衣玉食的安逸生活浴血奮戰與御敵的沙場;為了信仰,他們放棄了功名利祿,默默無聞與輝煌后的平凡。他們的人生之所以無怨無悔,是因為他們有信仰。
和平時期,我們同樣需要信仰。
著名作家梁曉聲在中央電視臺講過一段經歷:他在美國時,有一次要橫穿馬路,紅燈亮了,但左右兩邊并沒有汽車;他身邊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安安靜靜的等候綠燈。他問了老太太一句:“現在沒有汽車,為什么不走過去?”老人回答說:“也許我們身后那棟房子里,會有一個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見我們走過去,以后找我們的樣子橫穿馬路,也許就會出事。”
這個回答,聽起來有點出乎意料。在我們這里是否遵守規則,首先要看對自己是不是有利,如果有利,看見自己既無危險,又可以搶時間,就“忘了”規則;其次,是看看自己會不會被發現,如果看見了紅燈卻看不見警察,又相信此處沒有隱藏的監視器,于是就“大膽地往前走”了。
當這種心理狀態成為“正常”之后,連基本的是非也會被顛倒過來。例如,梁曉聲講的經歷還有“后話”:他回國后,有一次在路口紅燈面前停車,但是左右兩邊都無來車。他后面的車一輛接一輛“勇往直前”闖紅燈,繞過他身邊時還沖著他罵:“你神經有毛病”!
我們的人心又太長的時間偏向于急功近利,只從眼前的算計出發,不考慮長遠的事情;只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不考慮他人的利益,更不會考慮自己與社會,自然,世界整體的關系。
這種無數的人隨時在抱怨,又隨時在卷入的道德缺失,其實來源于我們思想深處的問題——片面偏向于狹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義,無私或博大的愛心。
而人類不可缺少的,當今社會迫切需要的良知,正義,愛心,恰恰都超出了個人狹隘的理智,它們涉及與他人,社會,自然和世界整體的關系,因此它們最強大的保障,乃是超越了狹隘理智的信仰!
有一個年近半百的北京人,當看到云南邊遠鄉村沒有小學,那里的兒童沒有受教育的機會時,他毅然離開了繁華的首都北京,孤身一人前往辦學。在哪個沒有電話,沒有自來水,沒有郵遞員的地方,他克服種種困難,有個自己微薄的積蓄自建校舍,給學生買鞋子,為村民修水渠······我想,世俗的任何名利和算計,都不能給予他這么大的力量,除了信仰。 契訶夫說過:“我覺得人都應有信仰,或者都應當去追求信仰,不然,不然他的生活就空洞了。”信仰會使人心坦蕩;信仰會使人生更有意義;信仰會使世界充滿愛的溫暖。因此,我們需要信仰。
標題論點議論文3:滿招損,謙受益
這本來是中國一句老話,來源極古,《尚書·大禹謨》中已經有了,以后歷代引用不輟,一直到今天,還經常掛在人們嘴上。可見此話道出了一個真理,經過將近三千年的檢驗,益見其真實可靠。
這話適用于干一切工作的人,做學問何獨不然?可是,怎樣來解釋呢?
根據我自己的思考與分析,滿(自滿)只有一種:真。假自滿者,未之有也。吹牛皮,說大話,那不是自滿,而是騙人。謙(謙虛)卻有兩種,一真一假。假謙虛的例子,真可以說是俯拾即是。故作謙虛狀者,比比皆是。中國人的“菲酌”、“拙作”之類的詞,張嘴即出。什么“指正”、“斧正”、“哂正”之類的送人自己著作的謙辭,誰都知道是假的,然而誰也必須這樣寫。這種謙辭已經深入骨髓,不給任何人留下任何印象。日本人贈人禮品,自稱“粗品”者,也屬于這一類。這種虛偽的謙虛不會使任何人受益。西方人無論如何也是不能理解的。為什么拿“菲酌”而不拿盛宴來宴請客人?為什么拿“粗品”而不拿精品送給別人?對西方人簡直是一個謎。
我們要的是真正的謙虛,做學問更是如此。如果一個學者,不管是年輕的,還是中年的、老年的,覺得自己的學問已經夠大了,沒有必要再進行學習了,他就不會再有進步。事實上,不管你搞哪一門學問,絕不會有搞得完全徹底一點問題也不留的。人即使能活上1000年,也是辦不到的。因此,在做學問上謙虛,不但表示這個人有道德,也表示這個人是實事求是的。聽說康有為說過,他年屆三十,天下學問即已學光。僅此一端,就可以證明,康有為不懂什么叫學問。現在有人尊他為“國學大師”,我認為是可笑的。他至多只能算是一個革新家。
在當今中國的學壇上,自視甚高者,所在皆是;而真正虛懷若谷者,則絕無僅有。我不認為這是一個好現象。有不少年輕的學者,寫過幾篇論文,出過幾冊專著,就傲氣凌人。這不利于他們的進步,也不利于中國學術前途的發展。
我自己怎樣呢?我總覺得自己不行。我常常講,我是樣樣通,樣樣松。我一生勤奮不輟,天天都在讀書寫文章,但一遇到一個必須深入或更深入鉆研的問題,就覺得自己知識不夠,有時候不得不臨時抱佛腳。人們都承認,自知之明極難;有時候,我卻覺得,自己的“自知之明”過了頭,不是虛心,而是心虛了。因此,我從來沒有覺得自滿過。這當然可以說是一個好現象。但是,我又遇到了極大的矛盾:我覺得真正行的人也如鳳毛麟角。我總覺得,好多學人不夠勤奮,天天虛度光陰。我經常處在這種心理矛盾中。別人對我的贊譽,我非常感激;但是,我并沒有被這些贊譽沖昏了頭腦,我頭腦是清楚的。我只勸大家,不要全信那一些對我贊譽的話,特別是那些頂高得驚人的帽子,我更是受之有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