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名人勵志故事及感悟
斯蒂芬·威廉·霍金,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是當今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還被稱為“宇宙之王”。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起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即隨著時間的增加黑洞的面積不減。這很自然使人將黑洞的面積和熱力學的熵聯系在一起。
史蒂芬·霍金,出生于1942年1月8日,這個時候他的家鄉倫敦正籠罩在狂轟濫炸中。 這迫使霍金一家搬離海格特的家園,遷到牛津避難。他們在霍金誕生后又回到了倫敦。童年時的霍金,學業成績并不突出,但喜歡設計極為復雜的玩具,據說他曾做出一臺簡單的電腦。
霍金和他的妹妹在倫敦附近的幾個小鎮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多年以后,他們的鄰居回憶說,當霍金躺在搖籃車中時非常引人注目,他的頭顯得很大,異于常人———這多半是因為霍金現在的名聲與成就遠遠異于常人,鄰居不由自主地要在記憶里重新刻畫一下天才兒童的形象。
霍金熱衷于搞清楚一切事情的來龍去脈,因此當他看到一件新奇的東西時總喜歡把它拆開,把每個零件的結構都弄個明白——不過他往往很難再把它裝回原樣,因為他的手腳遠不如頭腦那樣靈活,甚至寫出來的字在班上也是有名的潦草。
霍金在17歲時進入牛津大學學習物理。他仍舊不是一個用功的學生,而這種態度與當時其他同學是一致的,這是戰后出現的青年人迷惘時期——他們對一切厭倦,覺得沒有任何值得努力追求的東西。霍金在學校里與同學們一同游蕩、喝酒、參加賽船俱樂部,如果事情這樣發展下去,那么他很可能成為一個庸庸碌碌的職員或教師。然而,病魔出現了。
病魔出現了
從童年時代起,運動從來就不是霍金的長項,幾乎所有的球類活動他都不行。
到牛津的第三年,霍金注意到自己變得更笨拙了,有一兩回沒有任何原因地跌倒。一次,他不知何故從樓梯上突然跌下來,當即昏迷,差一點死去。
直到1962年霍金在劍橋讀研究生后,他的母親才注意到兒子的異常狀況。剛過完21歲生日的霍金在醫院里住了兩個星期,經過各種各樣的檢查,他被確診患上了“盧伽雷氏癥”,即運動神經細胞萎縮癥。
大夫對他說,他的身體會越來越不聽使喚,只有心臟、肺和大腦還能運轉,到最后,心和肺也會失效。霍金被“宣判”只剩兩年的生命。那是在1963年。
起初,這種病惡化得相當迅速。這對霍金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他幾乎放棄了一切學習和研究,因為他認為自己不可能活到完成碩士論文的那一天。然而,一個女子出現了。
輪椅出現了
霍金的病情漸漸加重。1970年,在學術上聲譽日隆的霍金已無法自己走動,他開始使用輪椅。直到今天,他再也沒離開它。
永遠坐進輪椅的霍金,極其頑強地工作和生活著。
1991年3月,霍金在一次坐輪椅回柏林公寓,過馬路時被小汽車撞倒,左臂骨折,頭被劃破,縫了13針,但48小時后,他又回到辦公室投入工作。
又有一次,他和友人去鄉間別墅,上坡時拐彎過急,輪椅向后傾倒,不料這位引力大師卻被地球引力翻倒在灌木叢中。
雖然身體的殘疾日益嚴重,霍金卻力圖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潑好動的——這聽來有點好笑,在他已經完全無法移動之后,他仍然堅持用惟一可以活動的手指驅動著輪椅在前往辦公室的路上“橫沖直撞”;在莫斯科的飯店中,他建議大家來跳舞,他在大廳里轉動輪椅的身影真是一大奇景;當他與查爾斯王子會晤時,旋轉自己的輪椅來炫耀,結果軋到了查爾斯王子的腳趾頭。
當然,霍金也嘗到過“自由”行動的惡果,這位量子引力的大師級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左右下,跌下輪椅,幸運的是,每一次他都頑強地重新“站”起來。
來自直覺的啟示:黑洞不黑
霍金的研究對象是宇宙,但他對觀測天文從不感興趣,只有幾次用望遠鏡觀測過。與傳統的實驗、觀測等科學方法相比,霍金的方法是靠直覺。
“黑洞不黑”這一偉大成就就來源于一個閃念。在1970年11月的一個夜晚,霍金在慢慢爬上床時開始思考黑洞的問題。他突然意識到,黑洞應該是有溫度的,這樣它就會釋放輻射。也就是說,黑洞其實并不那么黑。
這一閃念在經過3年的思考后形成了完整的理論。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布,黑洞不斷地輻射出X光、伽馬射線等,這就是有名的“霍金輻射”。而在此之前,人們認為黑洞只吞不吐。
從宇宙大爆炸的奇點到黑洞輻射機制,霍金對量子宇宙論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霍金獲得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
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身追求的理想,我有愛和愛我的親人朋友;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一位女記者提出一個刁鉆的問題,但霍金還是以恬靜的微笑這樣回答)霍金不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學界,也以他頑強搏斗的精神征服了世界。勵志照亮人生,成功改變命運!
關于名人勵志故事及感悟(2):一種霉素兩次發現三人獲獎1941年2月12日,倫敦一家大醫院收治了一個43歲的警察——一個已處于休克狀態的垂危病人。專家們經過會診后,認為他的敗血癥已經非常嚴重,不可能挽救了。于是,正在研究青霉素的佛羅理醫生,決定“死馬當作活馬醫”,把這個警察作為用青霉素治病的臨床試驗的第一個病人。
一針青霉素打進去了,往后是每隔3個小時再打一針。奇跡出現了:24小時后,病情有了明顯好轉;第3天,警察的意識已經清楚;第5天,病人想吃東西了。可是到了第6天,佛羅理培養的青霉素已經用完,整個倫敦也再找不到這種有效的藥物了。佛羅理眼睜睜地看著警察的病情再度惡化,最后死去了。
這次治療是成功還是失敗了?可能有人認為是失敗了,因為病人最終還是死了。可佛羅理醫生卻認為是成功的,他從警察病情的變化中看到了青霉素的威力。他敏感地意識到,弗萊明醫生發現的這種物質將成為本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之一,將有可能去挽救千百萬人的生命。
弗萊明發現青霉素,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1928年,弗萊明在倫敦梅利醫院當醫生。這個47歲的中年人正在起勁地研究對付葡萄球菌的辦法。人們受傷后傷口化膿,原因之一便是葡萄球菌在搗蛋。弗萊明在一只只培養皿里培養出葡萄球菌,然后再試驗用各種藥劑去消滅它們。這個工作已花費了他幾年的時間,至今仍一無所獲——這個葡萄球菌實在是個難對付的家伙!
9月的一天早晨,弗萊明發現其中一只培養皿里竟長出了一團青綠色的霉毛。顯然,這是某種天然霉菌落進去造成的。這使他感到懊喪,因為這只培養皿里的培養物沒有用了。弗萊明正想把這發了霉的培養物倒掉,突然產生了一個念頭:把它拿到顯微鏡下去看看。
“啊!”弗萊明一看顯微鏡,情緒馬上激動起來了:在霉斑附近,葡萄球菌死了!這是不是他夢寐以求,已追尋了好幾年的葡萄球菌的克星呢?弗萊明立即動手大量培養這種青綠色的霉菌,將培養液過濾,滴到葡萄球菌中去。結果,葡萄球菌在幾小時之內全部死亡。將濾液沖稀800倍,再滴到葡萄球菌中去,它居然仍能殺死葡萄球菌!
弗萊明把這種培養液叫做青霉素。接下來,他又做了病理試驗,把青霉素注入小白鼠體內,結果什么影響也沒有,證明青霉素對動物無毒害。他又在家兔的眼睛里滴入這種液體,也沒有發現異常現象。
1929年6月,弗萊明把自己的發現寫成論文,發表在英國的《實驗病理學》季刊上。可是,你可能想象不到,這篇論文竟未能引起醫學界廣泛的重視。有人認為青霉素的性質很不穩定,不值得深入研究。弗萊明本人也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再繼續研究下去。剛剛出世的青霉素被打入了冷宮。
1938年,英國醫生佛羅理和錢恩在研究溶菌酶的時候,從文獻中發現了弗萊明的文章。這引起了他們的高度注意,立即著手繼續弗萊明當年的研究。這在科學史上被認為是青霉素的第二次發現。
佛羅理和錢恩將弗萊明發現的液狀霉素,經過過濾、濃縮、提純、干燥,終于得到了一種黃色粉末。經過許多次實驗,他們證實了青霉素的藥效極高,把它稀釋50萬倍仍能有效地殺滅細菌,這是一種極有臨床價值的新型抗菌藥。他們并在1941年進行了第一次青霉素治病的臨床試驗,這次試驗我們在前面剛提到過。
但是,當時提取青霉素的方法很不理想。從100公斤的青霉菌培養液中所提取到的青霉素,只能剛剛夠一個病人的一天治療用量。靠這種方法來生產,需要大量的財力和物力。那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沒有力量進行這種昂貴的生產研究,而戰爭又急需大量的高效抗菌藥。
在英國的請求下,美國承擔了這一任務。結果發現,生長在爛甜瓜表面的菌種最好;用玉米粉調配的培養液最利于繁殖;在24℃的溫度下最利于大量生產。這3個條件都不難辦到,青霉素終于大批量生產起來,成為一種價格便宜的特效藥物了。
1945年,青霉素先后二次發現的有功之臣——弗萊明、佛羅理、錢恩,一同榮獲了本年度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有人在評論青霉素的發現時說:“弗萊明發現青霉素可以說是既偶然又幸運。這個發現是由3個因素偶然地同時出現所造成的。”這里指的因素之一是落到弗萊明的培養皿中的霉菌,恰好是分泌青霉素的;因素之二是培養皿中的細菌,恰好是能被青霉素殺滅的;因素之三是恰好弗萊明本人在做實驗,若是旁人,幾乎可以肯定會按常規扔掉這只混有“雜菌”的培養皿的。
這種說法不能說一點道理都沒有。然而仔細想想就會知道,這是與弗萊明幾年來的苦心尋覓分不開的,與他歷來的認真、細致的工作態度分不開的。正如法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巴斯德所說:“在觀察的領域中,機遇只偏愛那種有準備的頭腦。”
關于名人勵志故事及感悟(3):以正治國者周恩來正如陳毅元帥所說:"廉潔奉公,以正治國者周恩來也。"
60年代初,周恩來身邊工作人員乘出國訪問的機會,為了保護與加固建筑物,他們搶時間只搞了點簡單的內裝修,更換了窗簾、洗臉池與浴缸。周恩來回國見了十分生氣,將他們狠狠地批評了一頓。事后,他語重心長地對身邊人員說:"我身為,帶一個好頭,影響一大片;帶一個壞頭,也影響一大片。所以,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你們花那么多錢,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眾怎么看?一旦大家都學著修起房子來,在群眾中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周恩來的這一番話發人深省。自此以后,再也沒有人敢提及裝修房屋之事了。
鄧穎超在悼念周恩來的文中說: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這個海棠花盛開的院落,就愛上了海棠花,也就愛上了這個院落,選定這個院落,到這個盛開著海棠花的院落來居住,整整居住了26年,這里始終保持著莊嚴、幽靜、美麗與樸素的開國風格。
周恩來居住在中南海西花廳,過著儉樸的生活。這從他居住的房屋及院落都可以看得出來。自他住進來以后,不許裝修與翻新房屋及庭院。
關于名人勵志故事及感悟(4):發明家貝爾德1925年的一天,倫敦一家最大的百貨店顧客盈門。一批又一批的顧客涌向店內兩間相連的小室。據說有人發明了一種機器,能把接收到的圖像再現出來。
觀眾們乘興而來,但掃興而歸。因為他們看到的僅僅是模糊不清的影子和閃爍不定的輪廓。
“這不是吹牛嗎?這叫什么圖像。”
“追求廣告效應,不講真話,應該告這個所謂的發明者”。“不是他的錯,是百貨商店老板的餿主意”。
人們議論紛紛,有一些熱心者則不斷地向發明者追問:“你怎么不把圖像弄清楚些呢?”“你能不能傳一只動物什么的給我們看看?”
“對不起、對不起。目前的技術還沒有辦法。”發明家貝爾德在一邊無奈而又尷尬地回答著人們的追問。
貝爾德是個不到20歲的英國青年,當時無線電技術已經廣泛運用于通訊、廣播了。世界上許多發明家,其中有最偉大的科學家和工程技術大師,都想發明能傳播現場實況的電視機。但都沒有成功。貝爾德卻立志要發明電視機。
貝爾德在英格蘭西南部的黑斯廷斯,建造了一個簡陋的實驗窒。但他沒有實驗經費,只好用一只盥洗盆做框架,把它和一只破茶葉箱相連,箱上安裝了一只從廢物堆里撿來的電動機,它可轉動用馬糞紙做成的四周戳有小洞洞的“掃描圓盆”,還有裝在舊餅干箱里的投影燈。幾塊透鏡及從報廢的軍用電視機上拆下來的部件等等。這一切凌亂的東西被貝爾德用膠水、細繩及電線串連在一起,成了他發明機的實驗裝置。貝爾德知道電視機的原理:應該把要發送的場景分成許多小點兒,暗的或明的,再以電信號的形式發送出去,最后在接收的一端讓它重現出來。
貝爾德在他簡陋的實驗室里年復一年地實驗,他實驗裝置被裝了又拆,拆了又裝。經過十八年的努力,1924年春天,貝爾德成功地發射了一朵十字花。但發射的距離只有3米,圖像也忽有忽無,只是一個輪廓。
為了找明圖像不清晰的原因,貝爾德又開始了新一番試驗。他想原因也許是電壓不足?于是他把好幾百個干電池連接起來。他接通了電路,可是不小心左手觸到了一根裸露的連接線,高達2000伏的電壓立即把他擊倒在地,他昏迷了過去。第二天的倫敦《每日快報》馬上用大字標題報道了貝爾德觸電的消息。貝爾德一時間成了英國的新聞人物。
貝爾德靈機一動,就利用報紙來為他籌集資金。他設法為記者們做了一次實物表演。一家小報做了通訊。倫敦的一家無線電老板聞訊趕來。表示愿意
提供經費。但要收取發明的收益的一半份額。
貝爾德同意了這樣苛刻的要求。他的實驗裝置從黑斯廷斯運到了倫敦。
但經費很快又用盡了。他的試驗似無重大突破。
一家百貨店的老板又來同他訂了合同。每周付他25英鎊。免費提供一切材料。但貝爾德必須在他商店門前操作表演。
現場表演又是失敗。貝爾德生活日見艱難。沒錢吃飯,沒錢付房租。他只好忍痛把設備的零件賣掉,以此維持生活。他家鄉的兩個堂兄弟得知貝爾德陷入絕境后,給他寄來了500英鎊。貝爾德得救了,他立即又投入試驗。
成功的日子終于來到了。終日陪伴他的木偶頭像“比爾”的臉部特征被清晰地顯現在接收機上了。這一天是1925年10月2清晨。
“成功了、成功了”貝爾德興奮地喊叫著沖下樓。一把抓住一個店堂里的小伙子,拽他上樓,把他按在“比爾”的位置上。小伙子嚇得直打哆嗦,但幾秒鐘后,他也吃驚地喊叫起來:“真是奇跡,真是奇跡。”因為貝爾德的“魔鏡”里映出了他的臉。
貝爾德終于震驚英國,資助他的人紛紛涌來。貝爾德更新了設備。開始更大規模的試驗。
1928年,貝爾德把倫敦傳播室的人像傳送到紐約的一部接收機上。
不久,又出現了新的奇跡。貝爾德把倫敦一位姑娘的圖像傳送給她正在遠洋航行的未婚夫。
貝爾德的名字在全世界傳開了。他申請在英國開創電視廣播事業,但沒有得到批準。但要求電視廣播的人越來越多。這個問題提交給議會,經過激烈的長時間的辯論。議會決定了開展電視廣播。
1936年秋,英國廣播公司正式從倫敦播送電視節目。此時的貝爾德又開始埋頭研究彩色電視。
1941年12月,貝爾德傳送的首批完美的彩色圖像獲得成功。可惜的是貝爾德的實驗室被飛彈擊毀了。但貝爾德重新開始研究。1946年6月的一天,英國廣播公司開始播送彩色電視節目,但勞累過度的貝爾德卻在這一天病倒了,沒有收看他的研究結果。6天后,他離開了人世,終年58歲。
在英國南肯辛頓科學博物館里,游人能看到貝爾德發明的第一架電視機,還有陪伴他多年的木偶比爾。比爾咧嘴笑著,仿佛在向游人訴說貝爾德的艱苦發明的故事,也好象在為貝爾德成功而歡欣……
關于名人勵志故事及感悟(5):三毛自學成才三毛本名陳平,原籍浙江定海,1943年生于四川重慶。
1948年底,舉家遷居臺灣。童年的三毛并未立志當一名作家,卻喜愛美術,她幻想將來成為一位畫家的妻子。
三毛小時曾讀過一本《三毛流浪記》,對她影響很大,從此便沉迷于書海之中了.瘋狂地愛上了文學。長大后開始寫作,她不署名陳平,而以“三毛”為筆名,作為紀念。讀小學、中學時,三毛的文章寫得不錯。在小學時,她便開始給報刊投稿了,參加學校講演的稿子都是她親筆寫的。在初中,她還學過寫詩。
三毛早年的人生道路是崎嶇坎坷的。就讀于臺北某女中時,三毛對數學不感興趣,成績很差,老師則以此嘲諷她,好強的三毛為不受歧視,發奮用功,終于獲得了好成績。但這位老師卻誤為“作弊”,竟在她臉上畫圈,叫她繞跑道跑,在她幼小的心靈上留下巨大的創傷。她忍無可忍,只好逃學。她父親得知此事后,并未責怪她,而是讓她休學。
從13歲到20歲整整7年的時間里,三毛都是在家自學的。她的父親陳嗣慶是一位律師,母親終進蘭也有很好的文學修養,都耐心教導她。回憶往事,三毛說:“不是媽媽的熏陶,我寫不出來這許多文章。”在那段不短的歲月里,三毛用功讀書,孜孜不倦。她讀唐詩、宋詞、《古文觀止》、看《紅樓夢》、《水滸》……,學繪畫,彈鋼琴,還學會了英、日、法、德文,尤為出色的是西班牙文學。
20歲那年,三毛的好友鼓勵她進大學求知。在得到臺灣中國文化學院院長張其昀的允諾后,三毛進該校深造。最初她學的是哲學,兩年后轉入新聞系。在大學讀書時,她的老師讀了三毛寫過的一篇3萬多字的文章后感動得哭了,認為三毛是他的學生中“最有才華”的一位。
三毛出版過10多本著作,大都是散文集,其中有《雨季不再來》、《稻草人手記》、《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駱駝》、《溫柔的夜》、《夢里花落知多少》、《背影》、《送你一匹馬》、《傾城》、《我的寶貝》等。三毛還譯有《蘭嶼之歌》、《娃娃看天下》等書。后者是1000頁的西班牙漫畫書。為譯此書,三毛與丈夫荷西曾歷時8個月,每天晚上不看電視,將門鎖上,工作到深夜。
三毛滿懷激情地把漫游世界的所見所聞,揮筆成篇。她寫的多是真實的事情,自稱其作品“幾乎全是傳記文學式”的。她還說過,“我并不是作家,只是一個生活的記錄者。”她的作品自成風格,生活氣息濃厚,感情真摯。有人評論她的作品風格是“樸實、自然、坦率、真情”。
70年代中期,三毛的作品在臺灣極為暢銷,一度出現過“三毛熱”。有人說,三毛在臺灣文壇掀起了撒哈拉沙漠的風暴,讓喜愛她的讀者噙著淚水,帶著微笑,注視著她的足跡,從沙漠到海島,撥動了無數讀者的心弦。1986年她還被評為“臺灣最暢銷書十作家之一”。
一位臺灣作家指出,三毛的文筆清新通俗,具有強烈的個性,這可能是她的作品特別受讀者歡迎的原因。一位臺灣心理學教授分析說,三毛將南美洲描寫得那么好,事實上那兒卻是戰火連天,充滿人間的苦悶。現實生活既然有這么多的苦悶、束縛,尤其年輕人,面對著現有制度下巨大的壓力和挑戰,大家多么希望在精神上暫時舒放自由一些,逃避到一個沒有戰爭,沒有恨,到處充滿愛的世界。這也許是三毛文章受歡迎的原因。